據ITS114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智能交通千萬項目(不含公路信息化)市場規模約為208.56億,同比增長13%,其中中標市場規模排在前10的企業總計市場規模68.1億,占總市場的32.51%,過億企業的門檻較2017年有極大提升,行業呈現向龍頭企業集中的趨勢。
交通管控千萬項目占主要地位,前十企業規模門檻提升
據ITS114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智能交通千萬項目(不含公路信息化)市場規模約為208.56億,項目數1167個,市場規模比2017年增長約為13%,增長原因主要來自智慧交通的停車、運輸信息化等項目。其中交通管控千萬項目市場規模約為165.14億,項目872個,規模有所增長;智能運輸千萬項目市場規模約43.42億,項目數295個。
據ITS114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我國智能交通千萬項目(不含公路信息化)中標市場規模排在前10的企業總計市場規模68.1億,占總市場的32.51%,項目數總計296個。
2018年我國智能交通千萬項目市場中,前十的門檻從2017年的不到2億升至超過3億,過億的企業比2017年多五家。其中,超過2億的企業有深圳建安集團、北京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武漢烽火(烽火眾智、烽火信息等)、航天大為、南京萊斯、高新興;超過1億的企業有中鐵二院、廣電系、山西中天信、千方科技、東大金智、西安翔迅、藍盾光電子、訊飛智元、紫光捷通、海康威視、天津中環、哈爾濱優先科技等。
下游需求旺盛推動規模持增,行業集中度或將進一步提高
整體來看,2018年我國智能交通市場有一定增長,我國智能交通市場的集中度有所增強,行業競爭格局也伴隨著項目規模擴大而發生著變化,市場份額呈現出向龍頭廠商集中的趨勢。
目前,國內交通管理者和運營及個體出行者對智能交通系統需求依然旺盛。對于交通管理者,智能交通在四個方面有著優勢:1)減少事故(與政績直接掛鉤,路口信號控制和電子警察系統效果明顯);2)緩解擁堵(民生工程,信號控制系統提高通行效率,電子警察系統減少事故進而緩解擁堵);3)方便管理(警力不足以全面覆蓋,集成指揮平臺可實現對各子系統的高效指揮管理);4)創造收入(違章罰款,一套新電子警察系統半個月左右可收回成本)。對于運營及個體出行者,智能交通在兩個方面有著優勢:1)減少通勤時間;2)享受信息服務。
2011-2017年我國智能交通市場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2017年智能交通規模達到6352.6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1.76%。在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的推動下,前瞻預計未來五年我國智能交通將保持13%左右的年均復合增速,預計到2024年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1.5萬億元。
因此,在智能交通下游需求旺盛的背景下,智能交通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項目規模持增,意味著項目承建商的墊資需求增加,只有具備很強資金實力的行業領先廠商才具備項目承接能力。項目復雜度提升,也對項目承建商的項目管理、實施能力和技術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行業未來必將進一步向頭部企業集中。
以上數據及分析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智能交通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 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