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流量紅利告急,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加深,精細化運營顯得愈發重要。過去中國依靠低廉的人力成本,切入中低端制造加工業,依靠勞動密集型的規模效應迅速崛起。
可人口紅利不足以支撐企業永續發展。從2011年后我國適齡勞動人口開始不斷下降,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倒逼企業改造產業線,升級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制造業開始借助產業互聯,朝著服務業方向轉型。
搭乘產業互聯的風,制造業枯木逢春,梅開二度。
“中國制造”四十年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實現了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與工業發展,工業化水平也實現了巨幅提升。最新國家統計局公布消息顯示:2017年全國GDP已經達到827122億元,同比增長6.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6%。
工業化水平的提升,制造業功不可沒。而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恰也是中國融入全球體系的過程。目前,我國工業融入全球體系的過程經歷了“引進來”“走出去”到通過國際產能合作重塑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三個依次遞進的發展階段。
過去,中國憑借自身勞動人口密集的資源優勢和改革開放形成的制度與政策優勢吸引了來自周邊國家和地區以及西方發達國家巨大的外商投資,而出口導向的外資企業不僅帶動了中國加工貿易和對外出口的迅速增長,也大大促進了中國加工制造業的發展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如今,伴隨數字化進程的加快,制造業也走向了十字路口。
21世紀以來,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增長重心逐漸東移,中國自身也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條件日漸成熟。
如果說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代表,那么移動互聯網則是虛擬經濟的典型。格力掌舵人董明珠曾公開表示,互聯網必須有實體經濟的支撐才能實現真正的完美,互聯網屬于更多愿意努力去創造的人。
2018年“互聯網下半場”的論調不斷高漲。移動互聯網的主戰場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互聯網向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發展,未來互聯網將與各行各業不斷深化融合,最終發展出產業互聯網。
中國工業在深化與世界經濟的競爭與合作中,產業互聯與制造業轉型的耦合變得愈發重要。企業要充分發揮自身資金,技術,裝備等優勢基礎,根據對象國的特點和需求,靈活采取投資,工程建設,技術合作,技術援助等多種方式,推動產業合作由加工制造環節為主向合作研發,聯合設計,市場營銷,品牌培育等高端環節延伸,提高國際合作水平。
伴隨中國人口紅利結束,城市化進程過半,從物質需要到美好生活,未來消費的升級和轉型將是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勞動力成本的逐年上升,倒逼企業不得不改造產業線,升級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制造業開始借助產業互聯網,朝著服務業方向轉型。
透視“制造產業化”
囿于從事傳統制造業企業家們的舊有經驗,制造業與互聯網的結合總會存有些許隔閡。十幾年經濟發展,商業環境不停發生著變化,沿用過去紅利期的盲目擴張,大量重復投入造成極度產能過剩顯然無以為繼。
一位產業投資領域的資深人士稱,目前國內的投資氛圍也導致制造業很難做一些長期性的沉淀,市場化的資金要求短期出回報,而國有資金要求“不能虧”,不能虧就意味著只能投資一些上規模,中后期階段的企業。
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上升。國內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勞動力供給減少,同時,勞動力成本逐年提升,導致制造業企業的盈利空間不斷壓縮。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國內制造業就業人數自2013年以來開始下降,而制造業人工成本則逐年提升。
2016年的制造業平均工資水平已接近6萬元。勞動力要素的變化將成為制造業轉型與升級的催化劑,提高效率迫在眉睫。
隨著工資成本的逐年提升,對制造業的壓力越來越大,只有依靠產業升級和自動化升級,國內才能實現制造業產出的快速增長。
馬化騰曾提到,制造業借助產業互聯網,也在朝著服務業方向轉型。“比如我提過多次的三一重工,現在把分布全球的數十萬臺設備接入云平臺,實時采集運行參數,遠程管理設備的運行狀況,提升了運維效率,并開展設備租賃等服務。借助產業互聯網,這種從傳統制造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的現象,未來會越來越多。”
傳統制造業向現代服務商轉變,帶來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
1、資源共享。從宏觀層面豐富企業信用信息平臺數據庫內容,增加行業相關數據,確保信息一致性,共享性和傳遞的安全性,構建互聯網+制造業的數據庫建設。微觀層面,能夠為企業提供穩定與高質量的處理能力,支持組建數據流水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加工,為后續市場拓展,機器運維以及商務糾紛等提供精細化服務。
2、真正以用戶和消費者為導向。通過互聯網技術對傳統的設計研發環節進行改造與創新,為企業與用戶之間搭建起一座高效的橋梁,促進二者良性快速溝通,無論是企業員工還是用戶都有機會直接參與產品的研發設計,甚至實現產品個性化定制,實現研發的“眾包式”變革,帶動企業更準確快速的響應需求。
3、改造、重構生產環節與流程。生產環節與流程與研發設計和眾籌變革密切相連,環環相扣,也是由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向大規模柔性定制的生產變革。隨著用戶需求愈發多樣性與個性化,企業能夠通過互聯網技術與軟件控制,對生產要素與生產流程進行動態化,智能化配置管理,實現定制化生產,成為現代化的“服務商“。
高品高效,回歸真實價值,增強工業體系與產業配套的能力,成為核心。
產業制造,枯木逢春
商業的核心是決策,決策的核心是認知。在詭譎多變的商業環境中,保持敏銳的嗅覺,時刻更新自己的認知,才能保持企業發展活力。
提高工業知識的生產,傳播與復用效率是制造業與產業互聯結合的更深層次作用。首先,利用云服務及微服務架構,支持開發者快速構建基于微服務架構的復雜工業應用,能夠實現持續,集成,持續交付等開發運維一體化的技術,節省投入,提高效率。其次,配合云服務的數據采集,存儲,分析與應用的能力,逆轉了行業“二八定律”降低創新成本與風險,提高研發效率,推動百分之八十的員工把精力集中于創造而非機械重復的無效勞動中。
其實有關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的討論由來已久,不過在近幾年消費互聯網紅利見底后,對產業垂直縱深的要求愈來愈高。過去,人與車,車與環境,造車與用車之間基本上是孤立的,信息交換很少。
今天,汽車生產廠商的經營模式正在面臨著變革,從過去單純的生產制造企業,向著生產與服務提供商轉變,未來甚至會延伸到出行服務。騰訊曾公開表示汽車產業是騰訊進行產業互聯網探索最重要的領域之一。
所有制造業也紛紛開始在轉型過程中加快了動作。比如廣汽短短一年時間就把提供出行服務這個想法落地成為現實。
一份2017年工業機器人產銷量的數據顯示,產業發展出現了加速態勢,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疊加機器人成本的下降正在推動這個行業應用迎來加速成長期。從國外經驗來看,制造業的升級必然伴隨著自動化程度的提升,國內工業機器人滲透率的提升有望持續,行業的增長具備較高確定性,產業鏈上下游快速發展,真正具備優勢的企業將獲得持續成長的動力。
曾有一些小工廠主用“辛苦辦廠十五年,不如老王賣套房”來自嘲,操著賣白粉的錢賺著賣白菜的錢成為實業主們的真實寫照。資本涌入,成本上漲,政策影響等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約了中國制造業進一步突破。
不過任何行業的發展都逃不過經濟規律的周期,經濟下行拐點出現,人民幣升值令出口承壓,庫存周期步入尾聲,去產能制約了制造業的投資擴展,但也拉開了從泡沫投機到價值投資轉變的大幕。
發展產業互聯網的核心在于科技創新,而要做到不受制于人,則需要重視基礎學科的發展。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二者在大環境的改變下深度融合不僅提高了產能的效率,重拾實體信心,也為互聯網下半場奏響了新的旋律,面向個體消費與個性化生產與服務成為可能。
實體企業家的代表張瑞敏曾援引德魯克評價表達互聯網為制造業帶來的變化:互聯網本身的貢獻不會太大,但是它帶來的貢獻不可估量。這就好比鐵路,鐵路本身貢獻不大,但因鐵路的存在使得整個經濟體發生的變化是不可思議的。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產業制造,未來可期。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 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