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價不菲”的手術機器人
雖然目前國內外不少的初創企業和老牌醫療企業都在積極研發手術機器人,但是由于技術限制等原因,導致手術機器人的成本十分昂貴,據說每臺機器人最高成本可達130萬美元,在中國區的售價高達2000萬元。即便解決了成本高昂的問題,后期維護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高昂的使用成本讓很多中小型的醫療機構望而卻步,手術機器人的普及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從一枝獨秀到齊頭并進
美國的經濟環境為手術機器人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國的手術機器人水平遙遙領先,并在一段時間內占據著領導地位。作為AurisHealth競爭對手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就是這個幸運兒,從2000年正式投入使用以來,在心臟外科、前列腺以及婦產科等外科手術中都有不俗的表現。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作為領域內的先行者,豐富的手術經驗以及先進的技術支持使其在該領域內一直掌握著話語權。
十幾年間,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經歷著更新迭代,國內的手術機器人也在厚積薄發。“妙手S”微創手術機器人于2013年正式研制成功,天璣作為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開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節段(頸椎、胸椎、腰椎、骶椎)手術的骨科機器人系統。至此,國產血管介入機器人、牙科眼科機器人等紛至沓來,手術機器人領域開始百花齊放。
國產手術機器人的崛起逐漸打破了醫療機器人領域壟斷的局面,人工智能作為作為一劑有力的催化劑將提高國內手術機器人的水平,保障手術的精確性與安全性,急速縮短與國外手術機器人之間的差距,同時開拓深而廣的醫療領域,為手術機器人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應用場景。
技術無法大眾化
根據《2017-2023年中國手術機器人產業競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報告》顯示,未來我國手術機器人的行業規模將在2021年到達200億。可觀的市場前景永遠不如實際落地來的有效,深入醫療場景并解決實際問題,從實際應用中把握發展動向才是促進手術機器人行業繁榮向上的途徑。
不同于醫生做手術,機器人不具備人腦的靈活度,難以應對突發性的以及錯綜復雜的手術場景,所以目前手術機器人涉及的領域十分有限。例如,觸覺反饋(力反饋)作用類似于手術醫生的操作手感,在一些需要多年經驗醫生操刀的手術種,它還無法保證手術的高精度與高效率。技術創新是亙古不變的主題,在手術機器人質量逐漸完善,種類愈加繁多的時候,將技術逐漸推向大眾市場,惠及全民才是未來應努力實現的目標。
然而,身價昂貴的手術機器人對于普通人而言還存在著距離。造價高意味著手術費用不便宜,同時其并未被納入醫保,這讓不少患者對手術機器人敬而遠之。因此,手術機器人也難以獲得巨大營收用以技術研發以及設備改進,成本自然居高不下,這就形成了高成本——高費用——低利潤——高成本的惡性循環。與此同時,機器手術與醫生手術的最大區別就是手術的主體不同,比起冰冷的機器,患者更愿意去感知有溫度的人,即便手術中的他們毫無感知。由此看來,手術機器人的推廣仍然障礙重重。
人工智能是一劑強有力的催化劑
我國一直存在看病難、醫生少的現狀,據數據統計,截至2018全國的職業醫師僅有339萬,相比較于我國的13億人口,可算是小巫見大巫了。醫生的高標準培養導致每年向醫院輸送的人才十分有限,同時基于醫生這個職業投入大、風險高、報酬低的特點,很多醫學生往往會半途而廢。手術機器人作為一種替代品,能緩解醫生少的難題,同時降低醫生因疲勞在手術中犯錯的幾率,為更多患者提供切實的醫療服務。
人工智能作為新興領域,是未來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會是手術機器人的發展方向之一。計算機視覺領域的技術進步將會提升手術過程中的影像質量,從而使機械運作提供更靈巧、精確,提高微創手術的成功率。也許未來更智能的手術機器人將依據大量有針對性的機器手術數據進行專項手術的自我學習,為手術提供合理優質的治療方案或準確預測下個手術行為。另外伴隨著醫療器械的完善,也許手術機器人的功能將進一步細化,實現專項化,當然這只是一些簡單的猜想,可以確認的是手術機器人必將向著智能化、無人化的方向邁進。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 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