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東、菜鳥、蘇寧等電商企業的無人倉里,一個個放大版的“掃地機器人”,駝著大大的貨架,井然有序地搬運、分揀貨物。
在上汽、一汽、東風、長安等汽車廠商的生產線上,各色機器人高效配合,各司其職,或運送車體,或合裝底盤。
在中國沿海的各大貨運港口,機器人正在成為新型搬運工,來回穿梭運送集裝箱。
所有這些工業機器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作AGV(AutomatedGuidedVehicle,自動導引運輸車),隨著機器人產業的興起,它又有了一個洋氣的新名字——智能移動機器人。
要問機器人行業誰最火,非AGV莫屬。從2013年至2016年,以年38%的復合增長率快速壯大。據統計,2019年,AGV還將以20%~30%的年增長率快速發展,到2020年,僅智能倉儲物流市場的規模就有望達到1400億元。
近兩年來,異軍突起的國產AGV踏上了出海的征途。2019年,隨著國內主流行業進入飽和競爭態勢,大批國產AGV企業把開拓海外市場作為重要戰略,中國電商的無人倉、中國制造業的自動化工廠正被快速復制到海外。
長久以來,機器人“國產化”始終是個難題,特別是在工業機器人市場,AGV大軍出海,讓我們看到了國產機器人從細分領域里透出的曙光。
01國產AGV出海打工
中國智能移動機器人的出國打工史要追溯到十幾年前。
2007年,新松贏得了通用汽車的AGV全球招標項目,成為通用汽車全球合作供應商,開啟了AGV出海的先河,在此之前,AGV只有進口沒有出口。
時間來到2017年,國內AGV產業的發展如火如荼,這一年也是大批中國AGV出海的元年。極智嘉(Geek+)進入日本市場,為日本一家電商服務企業提供物流倉儲服務;國自機器人爭取到了世界五百強辦公文具巨頭美國史泰博的5年AGV服務協議;eWTP(電子世界貿易平臺)位于吉隆坡機場的中國境外首個超級物流樞紐中,菜鳥啟用了快倉的AGV機器人。
2019年,國產AGV頭部企業新松、極智嘉等都將海外作為核心市場,出海的AGV企業中,海外市場收入占總收入比例超過三分之一的,已經大有人在。
作為移動機器人BG副總裁,王玉鵬親身參與了新松的出海之戰,他仍記得第一次踏入德國奔馳工廠時的感受,其自動化水平遠不如上汽通用,這讓他大為吃驚,原來歐洲的汽車生產制造自動化水平甚至遠不如中國。
作為第一家將AGV出口到國外汽車企業的開拓者,新松自然有其殺手锏,那便是汽車底盤合裝AGV,新松從1999年開始積累技術研發能力,幾乎壟斷了汽車底盤合裝這一細分領域,與汽車工藝融合越深,其技術壁壘就越高。
技術自然是不二法門,不過新松的出海方式也有一定中國特色,跟著中國制造業一起出海。中國的輪胎廠、玻璃廠等在海外都有建造自動化工廠的需求,新松便借助其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優勢,將AGV、機械臂等一系列工業機器人打包成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出售。
王玉鵬向《IT時報》記者透露,新松AGV海外市場的收入已經占到總收入的十分之一,達到了四五千萬元的年銷售額。
目前,新松已經把AGV產品銷往全球15個國家與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歐洲各國以及東南亞地區。同時,借著“一帶一路”的東風,新松也走到了南非、白俄羅斯等地。
02國產AGV為何走出國門?
縱觀國內市場,跟工業機器人不同的是,AGV市場是國產品牌的天下,占有率高達90%,細分行業各自“包養”AGV公司,甚至進入飽和競爭態勢。同時,國產AGV企業也嗅到了海外市場的機會。
前兩年,國內AGV企業的價格戰打得火熱,行業經歷一個此消彼長的洗牌過程,同質化競爭嚴重,沒有核心技術、固守傳統行業、被資本捆綁的企業燒完錢后離場。然而,不斷開拓的細分行業為AGV行業輸送著血液,越來越多的AGV初創企業加入戰局。
程宮(化名),一位從業20多年的AGV工程師,常年為投資人提供AGV市場投資風向,在他看來,雖然頭部企業沒有一統江湖,行業老大新松的市場份額也只占到10%左右,但訂單向頭部公司聚攏的現象明顯。2018年,產值過億的AGV公司在10家左右,是2017年的兩倍。
在細分行業里,AGV企業正逐漸摸到“天花板”。拿電商企業來說,出于經營數據的保密需求,電商巨頭往往選擇“包養”甚至自研AGV,亞馬遜大手筆收購Kiva后也切斷了它的后路,Kiva只得與之前服務的其他公司解約。
國內最大的電商平臺阿里選擇了快倉,“老二”京東自研了AGV機器人,極智嘉Geek+則選擇與蘇寧、唯品會等電商企業合作,如今它已成為從物流倉儲行業走出來的獨角獸公司,在B輪融資1.5億美元的光環下,極智嘉不得不考慮吃飽國內電商企業后怎么辦,開拓海外市場成為它的必選項。
深圳高工產研機器人研究所合伙人盧彰緣還提出了另一個原因,尚未叫停的價格戰讓國內市場的利潤率逐步降低。留給國產AGV的有兩條路,一條路是通過技術升級降低成本,另一條路是開拓海外市場提高利潤率。
蘇寧物流研究院副院長欒學峰向《IT時報》記者透露,AGV總體成本在10萬元以內,硬件的拆解成本在3~5萬左右,其他都是軟件、運營和維護成本。
據《IT時報》記者了解,很多電商企業都將采購價壓到10萬左右,這對AGV生產制造企業來說,幾乎賺不到錢。國內的新增量有限,就拿當下增長最快的電商行業來說,一年也只新增1萬臺左右,市場還未到井噴期。
一家AGV創業公司木蟻物流機器人CEO錢永強指出,近兩年,硬件成本只下降了10%左右,但企業通過技術升級來降低成本,通過算法更新,降低對傳感器的依賴,可以降低一半左右的成本。
對于沒有技術壁壘的創業公司來說,資本的錢燒完后,很難在國內市場存活,何不放手搏一把,去海外市場拼服務。而掌握技術壁壘的頭部公司也在尋求快速擴張之路,雙方不謀而合,一起出海闖一番天地。
03出海的坎坷與甜蜜
程宮把海外市場競賽比作一場田忌賽馬,用優馬對中馬,中國AGV行業的頭部企業開始向歐美、日本輸出,或用中馬對下馬,中國AGV行業的中部企業則向東南亞、中東地區輸出。
盧彰緣也觀察到,國產AGV出口到歐美、日本較多,東南亞市場雖然還是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人工成本較低,但是東南亞工人的生產效率并不高。對AGV有一定需求,但對傳統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更大。
不論是哪個海外版圖,國產AGV出海有兩大優勢:價格和深度定制優勢。
新松便是憑著這兩大優勢,在歐美市場的汽車產業中如魚得水。王玉鵬對《IT時報》記者解釋,在歐美市場,自動化系統往往由幾家廠商合作,各取一勺利潤,自然就沒了價格優勢。而且歐美市場傾向于深度定制化,中國是世界工廠,中國的AGV企業已經在國內服務過各種類型的工廠,再加上中國的人工成本較低,在非標產品設計上既有經驗,又有價格優勢。
當然,出海戰也不盡都是甜蜜,同時也是一場專利戰。
王玉鵬回憶,在美國物流展上,幾乎看不多中國物流行業的AGV。主要原因在于,亞馬遜早早將無人倉這種運轉模式注冊了專利。一家美國其他電商企業曾找過新松合作,但基于專利侵權的風險,新松最終無奈放棄了這次合作。
要么建立技術壁壘,要么拼服務,不論是出海謀生,還是在國內苦戰,都逃不出這個創業“黃金定律”。
記者手記:AGV何時全面替代人?
在路演中,投資人對AGV創業者拋出的問題往往有兩個:AGV能夠為傳統行業增效多少?批量化應用什么時候到來?
這兩個問題的背后,折射出更深的隱憂是,AGV比人更能干嗎?AGV何時將大量地取代人?
機器人的本質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物流行業,一個搬運機器人可以替代3個人工,24小時運行,機器人運行一年半就可以收回成本。以前一個人最多一個小時揀貨100件,但現在平均是300件,相當于3個人的效率,加上兩班倒的因素,效率至少還要翻倍。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最新報告,在中國AGV應用領域占比中,汽車工業占比最高,達23.8%;其次是家電制造領域,占比為21.2%;第三為物流領域,占比為15.8%。這三個領域,或將最先迎來AGV對人的全面替代。
以導航技術來區別,AGV分為三類,磁條、二維碼和激光。如今,磁條導航的市場在萎縮,二維碼的技術已經成熟,同時也是一個飽和競爭市場,激光還能解決人機協作,當激光雷達國產化,大幅降低成本后,更多的工種可能會被替代。
未來,揀貨、包裝可能都將由機械臂完成,屆時,在物流倉儲這個環境中,90%以上的作業都將由機器人來完成。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 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