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日報消息稱,聯電內部協助福建晉華開發DRAM的團隊在近期展開裁員行動,裁員人數估達上百人。這些被裁人員當中,一部分陸續找到新東家,另一部分回流臺灣,回流臺灣的人員將協助華邦電擴大自主研發陣容,這是2019年首批半導體人才從大陸回流臺灣的事件。
針對以上消息,行內人士認為與中美貿易戰和美光控告晉華侵權事件有關。
中美貿易戰陷入膠著,這將影響大陸的接單情況。臺商出于大陸接單情況不明朗的考慮,將縮減在大陸的生產規模,使得人才開始出現無事可做的局面。業界人士認為,未來可能會有更多赴陸人才回流臺灣。
另一方面,美光控告福建晉華侵權及竊取營業機密,美國也出臺相關禁令給晉華,這導致晉華生產一度停滯。但目前聯電只是停止為晉華開發DRAM技術,所以DRAM團隊人才回流臺灣,也是生產暫時不需要的原因之一。
眾所周知,臺灣半導體行業是島內重要支撐企業,在人才方面,相比于大陸情況,總體略高。對于大陸,由于近年來政府對半導體企業的重視與諸多因素的結合,促使兩岸不斷增進半導體事業交流,并且臺灣人才涌入大陸,緩解大陸人才缺口狀態。
大陸引進臺灣人才是具有獨特的優勢,也是性價比較高的選擇。據業界人士分析,一方面,由于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國外干涉較少,引進難度較低。另一方面,臺灣比大陸更容易接觸到國際先進技術,有利于中國發展半導體事業。
兩岸半導體行業相互依存,兩岸在市場、技術、人才、資金、資源五個方面優勢互補。2018年12月,ICChina2018在上海舉辦,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會長張素心表示,地緣優勢以及兩岸IC產業的互補性促使兩岸IC產業合作。一方面,中國大陸是全球電子產品出貨量最大的地區之一,帶動了IC設計、制造、封測等各個環節的共同發展;另一方面,臺灣的電子產業經過30多年的成長和積累,具有完成的電子產業體系,值得大陸產業界學習借鑒。人才交流成了大陸半導體事業發展的舉措之一。
這樣看來,兩岸半導體行業相互依存,但也不可過高地估計海外人才力量,不能完全將國內半導體發展希望寄托于引進海外人才上,而是給國內培養半導體人才更多的支持力度,拓展更大的平臺發揮他們的技術水平。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 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