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戶外呈現霧霾,對光伏發電這類清潔能源的需求也就更為急迫。這次大會上,參會的光伏行業企業家們沒有太多心思關注酒店外的霧霾。經過531光伏新政洗禮之后,整個光伏行業明顯遇“冷”,企業發展需要有新的方向。這與過去幾年的光伏“熱”形成了鮮明對比。
此外,光伏行業的變化還表現在出口上,由于國內市場壓縮,國內企業更多的產品賣向國外,今年前三季度的光伏組件出口量已經超過了去年。這種變化結束了中國光伏企業連續三年主要依靠國內需求推動的局面,中國光伏企業未來可能會更多的依賴國際市場。
在行業發展的關鍵節點,中國光伏行業還面臨很多問題。比如產品同質化,頭部企業產品各有特點但差別不大,極易在同一個市場打“價格戰”。要知道,歐美五年前發起的“反補貼、反傾銷”調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今年,隨著歐盟市場的重新放開,面對這塊“蛋糕”,如何避免“價格戰”已經擺在了桌面上。
去年可再生能源累計補貼缺口1200億
11月21日,從北京乘坐高鐵南下的乘客不難發現,這一路煙霧籠罩,手機上的數據顯示空氣輕度污染或者中度污染。每當遇到這種天氣,戴起口罩的人們才更多意識到“藍天白云”的珍貴。在這種天氣之下,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
經過531新政洗禮之后,參會者明顯感覺到光伏行業今年有些遇“冷”了,何去何從成為企業當下急需考慮的問題。
這與去年光伏的火“熱”形成了鮮明對比。
去年光伏行業發展迅猛,吸引了眾多資本進入。一位光伏行業頭部企業高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光伏組件“目的地”是要建設光伏電站。集中式電站主要是大的能源企業接手,也有金融行業等參與。而分布式電站的參與方式則復雜許多。其中,很多三五個人組成的小團隊不容忽視,他們手里有上億的資金,自己開發光伏電站,效益甚至比大公司做得還要好。
整個行業有多熱,從一組數據可以看出來。2017年中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53.06GW,其中,光伏電站33.62GW,同比增長11%;而分布式光伏19.44GW,同比增長3.7倍,呈爆發式的增長。截至去年底,中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達到了130.25GW,而此前太陽能(2.940,-0.03,-1.01%)“十三五”規劃的目標僅105GW,已經提前并超額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目標”。
2018年初,大家還準備在6月30日之前大干一番,然而拐點出現了。之所以是這個時間,這是因為自2014年以來,運營商為享受到前一年更高電價、更優惠的電價政策,紛紛趕在6月30日之前實現并網,造成光伏行業內特有的630“搶裝潮”現象。
當參與者努力將裝機量再創新高的時候,531新政的出臺直接讓整個行業來了個“急剎車”。今年在搶裝潮之前,政府發布了對裝機規模進行限制、補貼下調的光伏政策,由于該通知落款日期為5月31日,業內稱之為“531新政”。
該政策“打”了從業者一個措手不及,整個行業發展受到重挫,光伏上市公司股價受到波及。根據中國光伏協會的資料顯示,6月以來,整個光伏產業產能利用率、產品價格大幅下滑,戶用市場出現停滯。上半年全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在80%以上,但到了7月到8月,這一數據則降低至55.4%~68%之間;而多晶硅、硅片、電池和組件價格相比“531”之前下滑三到五成;戶用光伏市場基本停滯,戶用從業人數急劇減少。
上述高管介紹,531新政出臺后,一些做光伏的小團隊也都停下來觀望。
之所以限制光伏發展速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補貼缺口越來越大。光伏電站實行度電補貼,補貼來源渠道單一,僅為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當前收取標準是每度電1.9分,2017年累計補貼資金缺口約1200億元。這種情況下,補貼難以跟上光伏電站發展速度。
一直到11月2日,光伏企業才算松了一口氣。國家能源局召開了關于太陽能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期評估成果座談會,新能源司副司長李創軍表示,2022年前光伏都有補貼,補貼退坡不會一刀切。
最為重要的是,我國光伏產業科研基礎薄弱,原創的原發性技術少,“拿來主義”居多,研發投入不理想等問題一直存在。這些問題都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光伏產業未來發展的難點。英利集團首席技術官宋登元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國內光伏產業在規?;a等方面優勢明顯,但基礎研究和關鍵設備是兩個“短板”。
目前來看,國內光伏企業在擴展規模,搶占市場之余,對于研發的投入還比較低。以單晶龍頭隆基股份來說,去年全年研發投入11.08億元,占去年總營收的6.7%左右,而這在業內已經是比較高的。陽光電源(8.590,0.10,1.18%)董事長曹仁賢告訴記者,對于一個光伏企業來說,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在7%到8%的強度還是應該有的。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