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冷熱不均看智慧城市與工業互聯網

時間:2018-12-1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智慧城市”的從業者需要補上“工業互聯網”知識短板,學會將“工業互聯網”的能力賦能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來。“工業互聯網”的從業者需要補上“智慧城市”知識短板,學會將“智慧城市”的經驗應用到“工業互聯網”的建設中來。

智慧城市”的從業者需要補上“工業互聯網”知識短板,學會將“工業互聯網”的能力賦能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來。“工業互聯網”的從業者需要補上“智慧城市”知識短板,學會將“智慧城市”的經驗應用到“工業互聯網”的建設中來。

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

圖片來自“123rf.com.cn”

在現實社會中,城市與工業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是工業落地的載體,工業是城市興盛的支撐。

可能因城市與工業在現實社會中的關系映射到了虛擬空間,“智慧城市”與“工業互聯網”國內走出了幾乎一樣的發展之路。

舶來概念好念經

“智慧城市”與“工業互聯網”做為近年來出現的兩大熱詞,在虛擬空間交相輝映。

“工業互聯網”的概念來自2012年美國GE公司,且是GE“以一公司之力,在全球較大范圍(特別是中國)內硬生生地掀起了工業互聯網的狂潮,可算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朱鐸先、趙敏《工業互聯網,謹防步大扭胯——GEPredix困境帶給我們的啟示》)。“前無古人”未必。信息界都知道“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就是由美國IBM公司2008提出,在IBM的推動下,在全球較大范圍(特別是中國)掀起了建設智慧城市的熱潮。“后無來者”更是未必。在中國尤其是IT界一向有跟風的愛好。這些概念,在中國都能找到很好的受眾。今后若出現如“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般的其他浪潮,也不足為奇。

中國對這樣的概念,一向都有很好的胃口和消化能力。“工業”加了后綴“互聯網”,構成“工業互聯網”。而在當年,“城市”加了前綴“智慧”,構成了“智慧城市”。

國內熱、國外冷

美國“工業互聯網是在美國政府提出的‘再工業化戰略’的加持下,希望通過新的技術、標準、商業模式來‘重新定義制造業’”(朱鐸先、趙敏語)。按理“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概念起自歐美(核心是美國),加之其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又較高,理應優先、系統、大規模地實施。目前的現實卻是,他們是起了個大早,但最大的應用是中國人。

前幾天主流媒體聲稱,中國已經有50多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不可謂不快。這種情況,在幾年前的中國,在“智慧城市”界同樣已上演過了。一是國家部委、省市確定的試點多,二是各種論壇、會議多,三是各類規劃、方案多。當前,中國提出建設的“智慧城市”數量已超過了全球其他國家“智慧城市”建設的總和,“智慧城市”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地在神州大地上展開。

兩者都反映的一種情形,就是“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都是在中國大熱,而在國外較冷,這既是中國當前全球制造業領先、城鎮化加速的現實表現,也是中國希望通過信息技術等新技術來趕超先進國家的具體體現。

供給側熱、需求側冷

工業互聯網是美國先進制造大背景下的一種發展;智慧城市早就有美國政府《數字政府:建立一個面向21世紀的平臺更好地服務美國人民》的背書。而在國內,工業互聯網同樣是含著金湯匙而出生。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國家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下發《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智慧城市,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等要求,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印發《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相應地,各省市區、各城市出臺了大量的落地政策。

在工業互聯網領域,而行業聲稱工業互聯網平臺有260多家,可謂全球之冠。在智慧城市界,以賽迪顧問發布的“2018中國新型智慧城市企業百強榜單”為例,其包含的企業既有中國新型智慧城市企業100強,又有基礎支撐、民生服務、社會治理、宜居環境4個行業分榜單,各類智慧城市公司也有數百家、乃至數千家之多。

但對“工業互聯網”實施的主體、真正的受眾——企業來說,仍然處于觀望的狀態,行業對于工業互聯網的ROI(投入產出比)也多有猶豫。在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上,北京東方國信(300166,股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敖志強認為“目前,工業互聯網發展‘兩頭熱,中間冷’。政府熱、平臺熱,企業冷、平臺上的供應商冷。”

同樣,對“智慧城市”實施的主體、真正的受眾——城市、市民來說,“智慧城市”好像與他們也沒有什么關系,既沒有了解他們有何需求、也沒有體現出他們的急需,對智慧城市服務的認可度遠較消費互聯網低,也沒有在他們中間引起什么漣漪。

應用熱、理論冷

兩者的應用熱潮在前面已做了大量的陳述,在此不再贅述。

而在理論方面,工業互聯網似乎邊界并不清楚,在中國被無限放大;同理,什么是“智慧城市”的“智慧”等最基本的問題在“智慧城市”界也都沒有得到解決。

搞清楚這些理論,不但有助于正確指導實踐,而且對中國制造的本質推動事關重大。

既然,在現實社會中,城市與工業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在虛擬空間,“智慧城市”與“工業互聯網”的關系是否也是密不可分的?

對此,筆者在“不懂工業互聯網,你能建好智慧城市?”中已做了一個方面的論述,就是“工業互聯網”將有助于“智慧城市”的建設。另一方面,是否可以說“不懂智慧城市,你能建好工業互聯網?”,應該說也是肯定的,就是“智慧城市”將有助于“工業互聯網”的建設。兩者將會是相輔相成的。

這就要求政府在推進“智慧城市”和“工業互聯網”時要通盤考慮,明白政府參與的“充分必要條件”是什么?只有符合政府必須直接參與,且滿足充分必要條件的,才能由政府直接參與。在“智慧城市”和“工業互聯網”的建設中政府再不應“好心辦壞事”了,讓邊建設、邊浪費、邊淘汰的情況消減政府在“智慧城市”和“工業互聯網”努力上的成效。

莫做難兄難弟

“智慧城市”的從業者需要補上“工業互聯網”知識短板,學會將“工業互聯網”的能力賦能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來。“工業互聯網”的從業者需要補上“智慧城市”知識短板,學會將“智慧城市”的經驗應用到“工業互聯網”的建設中來。

只有對兩者都有深刻的理解,才有可能避免更大范圍的各自為政和信息不共享,才能實現相輔相成。

不然,從“智慧城市”和“工業互聯網”已走過歷程看,兩者有可能成為信息化領域的“難兄難弟”。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