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動網 企業動態】 美國芯片巨頭ADI與知名電源管理芯片廠商Linear相得益彰的合并不僅締造了業內一流的高性能模擬技術公司,更重要的是在電源產品線方面形成了強強聯合。那么,吸收了Linear新鮮血液的ADI為電源領域帶來了哪些新的技術和產品?將在那些應用行業發揮怎樣的作用?在近日舉辦的以“引領高性能電源技術創新”為主題的Workshop上,ADI電源系統工程總監梁再信先生為我們做出了解答。
ADI電源系統工程總監梁再信
PowerbyLinear,強強合作的力量
作為全球領先的高性能模擬技術公司,通過并購全球排名第八位的Linear,ADI的產品擴充至43,000種器件(包含超過1萬種電源器件,近90%電源器件來自Linear),2017年模擬IC銷售額增長14%,排名由原來的第四位躍升至第二位。此舉使得ADI不僅繼續保持了其在轉換器市場的第一份額占有量,同時將電源管理IC市場的份額躍升至全球第二,極大的補充和加強了企業在電源市場的實力,助力企業更好地應對未來市場競爭。
“因為Linear電源產品的足夠強大和優秀,我們保留了一些Linear的元素,并將新的子品牌命名為PowerbyLinear。”梁再信介紹道,“在PowerbyLinear萬余種電源器件中,基本都是圍繞三個思考方向設計產品:一是減少芯片尺寸和體積,用更小尺寸的器件提供更好的性能;二是提升效率,以最小的外形因素管理功耗;三是重視研發設計中EMI,確保系統穩定性、可靠性和各種抗干擾性能。”
創新技術,攻關領域應用難題
在這萬余種電源器件中,若進行分類約有18大產品系列。按照行業應用領域,這18大產品系列主要可支持推動現下熱門的、新興的應用行業,如工業4.0、汽車電子、通信、能源和沉浸式消費體驗等應用機會。
工業4.0
在工業4.0落地實施過程中,所有工業應用場合都離不開電源。以基礎產業半導體為例,在生產、測試、封裝等過程中有很多設備需要用到各種各樣的電源,設備緊湊的空間也為電源模塊提供了更多機會。ADI完整的產品序列和創新的產品設計,可為半導體設備制造商提供技術和產品支持,用小體積、高效率的產品在很小的空間里支持更多的器件,協助完成挑戰性設計。
為了解決EMI和干擾的問題,ADI在芯片的設計上做出了創新的突破。如,可應用于工業、汽車等多個領域的SilentSwitcher上采用兩個反向電流環來替代普通電源的單個電流回路,而芯片自己的EMI水平就可以做得非常低,不僅降低對外的輻射干擾,同時將外部對自身干擾盡可能降到最低。
為簡化設計和應用,還推出一系列隔離電源產品,把傳統的隔離電源產品極度簡化,只用一個變壓器和輸出的二極管、濾波電容便可以達到高效率、高輸出穩定性。
汽車電子
PowerbyLinear在汽車領域一直有著深度的應用和獨特的價值,其電源產品有非常低的噪聲和非常高的PSRR值,如業界最低噪聲的LT3045,噪聲比傳統鋰電池的噪聲還小。此外,還開發出了一些創新想法,比如將汽車的LED大燈用于安全用途;利用雙向兩相同步降壓或升壓型控制器LTC3871解決混合動力汽車大功率48伏系統和12伏系統之間的平衡和轉換問題;通過用MOS管代替二極管的降低功率損耗并提高可靠性與效率,等等。
通信
5G時代的到來促使設備越來越小,帶寬越來越寬,功率越來越高。梁再信表示,在通信尤其是光通信領域,電源模塊會面臨著三個挑戰與發展方向:一是大功率,如僅用1片LTM4700就能做到100A的輸出電流;二是小體積,ADI現已在研發4mm×4mm的電源模塊產品;三是做薄,即模塊厚度在現有1.8mm的基礎上要能做到1.5mm,甚至更薄。
能源
能源對人類非常重要。除了利用效率且帶優化功能的太陽能電池板來取電,ADI也在考慮一些創新的方式,嘗試將空間中的溫差、振動、擺動、壓力等看起來很微弱的能量實現為人所用。如振動發電,換能器電源轉換芯片LTC3588配合小體積的換能器,可以在0.25G的振動加速度和40Hz的頻率上產生約200μA的電流,幫助微弱電流的監控系實現設備的終身免維護和無人值守。
助推中國電源市場創新發展
面對中國這個全球最大電子產品制造中心,ADI在工廠、資源整合、成本控制方面做了一系列調整,成立專門的消費類市場產品設計團隊,依托創造性的芯片級構架在快充、ToF等技術上提供跟現有市場完全不一樣的解決方案,讓客戶使用的方案可以顯著的大幅度降溫且風險可控,并借助與國內消費類廠商的深入合作,以期在消費類市場拿到相應的份額。
總而言之,秉持著“把產品做好的同時在器件的人性化、安全性上幫業界做得更好”的想法,ADI不斷追求創新,實現了很高的性能和合理的價格,為客戶提供諸多業內多年公認且經過驗證的好品質、高可靠性產品;同時在全世界范圍內提供卓越的技術支持,讓客戶的產品使用與技術服務支持更加簡便。未來,ADI將不忘創新,繼續追求領先技術,攜手合作伙伴,共同為中國的電源產品和科技發展創新提供有更多的推動力,推進產業全面向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