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動網 行業動態】 工研院IEK團隊今(9)日舉辦記者會,發表《探新機:科技亞洲產業創新》年度專刊,盤點出未來亞洲10大關鍵前瞻技術,包括人工智能/機器學習、6G移動通訊技術、自駕車、區塊鏈、新能源車、服務型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固態電池、納米科技和環保材料,并預告當中的6G網絡,可能在2025年后全面建置。
工研院IEK團隊指出,移動通訊技術約莫每10年演進一次,因此2030年會進入6G時代,結合5G移動通訊與衛星網絡已達到全球覆蓋,讓移動終端傳輸速度達到11Gbps,并以滿足5G未能達到的各種生活應用與商業需求邁進。
「6G技術研發投入最能看出新興國家與成熟國家的差距」,工研院研究經理侯鈞元表示,6G技術研發和資本投入在成熟國家及地區較優先,整備度最高的是日本和韓國,其次為中國大陸與新加坡,臺灣地區整備度最低。
盡管如IC設計公司聯發科日前宣布其芬蘭研發團隊已經規劃6G技術開發,不過,國際所經理蘇明勇也說明,韓、日、中3國在下世代通訊產業和技術的投入等基礎研究實力原本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臺灣地區則還在5G移動通訊環境的建設前期。但他認為,臺灣在行動網絡技術上在3G和4G的經驗累積下,已經具備完整產業鏈。
蘇明勇分析,臺灣在硬件研發制造如,關鍵IC、模塊、零組件和終端產品開發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因此臺灣未來在6G產業生態上,將扮演重要的研發與生產制造角色。他還打趣說,過去臺灣發展「偶數」技術比較成功,所以對于6G會比較期待。
由于6G愿景和野心比較大,必須把衛星通訊和海底通訊等等與5G串聯,蘇明勇分析,「這也是6G最大的挑戰」。因為臺灣弱勢在于沒有大型基地臺,像三星或華為等都是掌握到大基站,很多都需要跟大基站做配合。不過,他也強調,臺灣在相關零組件能量并不輸給這些大廠,供應鏈上算是領先地位。
蘇明勇呼應日前芬蘭6G無線計劃總監MattiLatva-aho所說的「通訊技術都是以10年為一個周期」看法,也贊同6G技術能在2030年商轉。
工研院這次發表的年度專刊由IEK團隊與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合作,工研院IEK所長蘇孟宗表示,目前探討前瞻科技大部分是以國際觀點為主,這次首度以亞洲國家為觀點,希望能夠從工研院應用科技產業化的角度,來提供一些觀點。
IEK針對10個國家的前瞻技術研發專家和研發機構進行問卷調查,提出未來亞洲最看重的10項技術發展,并進一步交叉比對。調查的10個國家中分成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中國大陸、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被列為成熟國家及地區,印度、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為新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