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動網 市場分析】 大致一周前,有圈內老板轉來一篇文章。題目是:慘烈!IPO終止審查已達187家。
老板都爆料了,自然要趕緊扒一扒。小編發現,在今年以來終止審查的這187家企業中,至少有7家印刷產業鏈企業。其中包括:
UV油墨占有率國內第一,年營收近10億元的杭華油墨;
主做各種塑料袋,年營收約3.5億元的深圳萬達杰;
來自上海,年營收約4.6億元的工業包裝袋印制企業艾錄股份;
伊利持股18%,年營收約7.7億元的液體食品無菌包裝企業山東新巨豐;
有一干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客戶,年營收約5.5億元的東莞銘豐包裝;
主營瓦楞紙板、紙箱,年營收超82億元的江蘇榮成環保;
圈內知名大佬,主營精品紙盒、年營收約17.1億元的中榮印刷。
這7家企業,小編幾乎都曾專文扒過。再加上年初過會被否的天元集團和龍利得,今年至少已有9家圈內企業IPO折戟,與過去兩年連續11家企業上市的火爆形成鮮明對比。這還沒入冬,印刷圈企業上市已經率先遭遇寒流。
迄今為止,仍在IPO排隊待審的圈內企業貌似還有兩家半:主營印鐵制罐的滁州嘉美包裝、主營煙包的四川金時科技和主營瓦楞紙箱的浙江大勝達。
之所以說是“兩家半”,是因為大勝達的IPO審查處于“中止”狀態。“中止”而非“終止”,說明還有恢復審查的希望,但不確定性同樣很大。
扒到這里,小編越來越覺得,做企業、搞事業,絕大多數時候靠眼光、靠努力,有時候也需要那么一點兒運氣。誰能說:今年IPO折戟的9家企業,就全都比不上前兩年闖關成功的同行?有時候,只不過是晚走了那么了三五步,得到結果卻截然不同。
上市的目的是為了融資,融資的目的是為了干大事,干大事離不開上設備。所以,我們看到:在連跌三五年后,膠印機進口量在2017年出現出人意料的反彈。這當然不全是上市企業在發力,但肯定與過去兩年的IPO高潮有關。
問題是:2018年,圈內企業上市遭遇寒流,一條重要的融資通道被堵,印刷設備市場有沒有受到拖累,同樣遇冷了呢?
從最近多篇在圈內廣泛流傳的文章看,印刷設備市場貌似不僅沒有感受到沖擊,乍看上去還十分火爆。
4000萬的印刷機說買就買?
憑什么這么說?話還得從東莞永洪講起。
繼9月初公告放棄部分傳統印刷工藝,轉型數碼之后,東莞永洪在前幾天又發布了一個公告。大意是:因正向數碼印刷轉型及中美貿易摩擦影響訂單,導致公司經營困難,進而影響員工的收入,希望“各位員工可以考慮對自己的職業做出新的選擇”。說白了,就是鼓勵員工主動離職。
一家曾經輝煌的大型企業如此決絕的轉型與撤退,自然會在圈內引起反響,甚至讓人有風雨欲來的焦慮。然而,小編注意到,一位圈內好友在轉發相關消息時,用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詞:冰火兩重天。
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剛剛廣東中山一家印刷廠購進接近4000萬人民幣的海德堡和深圳一家印刷廠購進接近4000萬人民幣的曼羅蘭”。這與永洪退出傳統印刷的決絕又形成了一次鮮明對比。
此后兩三天,小編又陸續在朋友圈看到有人發出類似感慨:今天被這個4000萬的海德堡刷了屏。厲害了,我的印刷!
小編在印刷圈前后待了十幾年,最初聽說有老板買幾百萬的印刷機都很感嘆,后來一兩千萬的設備變得越來越常見。現在4000萬的膠印機,都有印刷廠搶著上。各位老板說說,你搞印刷到底是賺錢,還是不賺錢?
可惜的是,朋友圈4000萬“巨無霸”的美圖不少,卻沒人透露哪家老板這么霸氣,一拍就是小半億。后來,看了同行自媒體的一篇推文才知道:花近4000萬買海德堡的是一家名為“中山嘉利”的印刷廠,花近4000萬買曼羅蘭的是深圳科彩。
深圳科彩,小編早就知道,煙包大佬貴聯旗下的主力工廠,2017年實現營收8.50億元,在最新的百強榜上排名第44位。至于“中山嘉利”,小編還是第一次聽說,廣東印刷圈真可謂是藏龍臥虎啊。
這家媒體同行很敬業,順便還披露了其他幾家印刷廠引進的“巨無霸”印刷機:貴州永吉貌似一眼看不到頭的高寶,江門興藝的兩臺海德堡XL162全張機,河南盛大的海德堡XL162、小森GX40RP8色機,佛山高威的海德堡CD102-6+L等等。
一下子看到這么多高大上,用真金白銀堆出來的大家伙,難怪不止一位圈里人興奮地表示:印刷廠的春天要來了。還有人據此反問:誰說做印刷不賺錢的?4000萬的海德堡說買就買!買機器不賺錢,你信嗎?甚至還有人在暢想更高價的機器了:已經5000多萬的設備了,還有越來越高的嗎?
下滑的利潤率與分化的印刷圈
說來也是,這些年不少圈內老板都在說日子難熬,可這印刷機卻越買越高端,越買價格越貴。想想,小編買個400塊的剃須刀還要論證一個周,這4000萬的印刷機老板們想出手時就出手。要說不賺錢,你信嗎?
說實話,小編也不相信,可有數據擺在那兒呢。根據最新統計,2017年,印刷圈共實現工業總產值12057.7億元,同比增加約513億元,增幅為4.6%。利潤總額的絕對值未公布,但據透露同比增長率約為0.2%。
小編扒了下,2016年印刷圈的利潤總額為675.27億元,0.2%增幅對應的增量約為1.35億元。多干513億的產值才多賺1.35億的利潤,各位老板說說:這印刷是好搞,還是不好搞?
當然了,不管怎么說,搞印刷還是能賺錢的,只不過賺錢的難度越來越大了。下面,看另一組數據:2013年咱們的印刷總產值首次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0312.5億元,利潤總額為772.2億元;到2017年,總產值累計增長了約1745億元,利潤總額反倒少了近96個億。顯而易見,整個印刷圈的平均利潤率在下滑。
小編算了一下:2012年,印刷圈的平均利潤率為7.62%。也就是說,一家印刷廠如果恰好達到行業平均值,每完成100塊的產值就有7塊六毛二的利潤。到2017年,行業平均利潤率一路下滑至5.61%,每完成100塊的產值要少賺2塊出頭。換做三好是老板,心里自然也不爽。
近年來我國印刷業平均利潤率的走勢
可話又說回來,即使還能賺錢,在利潤率下滑,令人不爽的市場環境中,老板們難道不也應該變得保守一點嗎?為什么兩三千萬,三四千萬的印刷機還是有人搶著買?
這里有一種可能的解釋,那就是:印刷企業在分化。換句話說,都是搞印刷,看上去大家都很難,也還是有的企業在向上,有的企業在向下。
這一點在2017年的印刷圈體現得很鮮明。同樣以數據為證:在全行業利潤總額微增1.35億元的情況下,規模以上印刷企業的利潤總額卻增長了36億元。一想就明白:規模以上企業拿走了一部分規模以下企業的利潤,這不是分化是什么?
還有一個觀點,小編曾不止一次提到過:2017年印刷總產值增速的小幅反彈,主要受瓦楞紙箱市場向好的帶動。同比大漲超4成的瓦楞紙價,不僅貢獻了印刷總產值的絕大部分增量,還帶動了瓦楞紙箱企業盈利能力的意外提升。僅合興、美盈森、吉宏三家以紙箱為主打的上市公司,2017年就多賺了2.8個億,凈利潤翻番有余。
從這個角度來看,有老板抱怨印刷難搞不賺錢是實情;有老板不惜重金,有膽有識豪擲4000萬買設備也可以理解。
因為即使同在一個大圈子,產品不同、玩法不同,處境也就可能完全不一樣。畢竟,再苦逼的行業,也還總是有老板能賺到錢。
好干上設備,不好干也想上設備
當然了,這里面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價值三四千萬的設備看上去確實令人震撼,圈內能買得起還真下了手的老板,其實還是少數。
小編做了一個統計,咱們的膠印機進口數量和金額兩項指標,在分別經過3年、5年的連續下滑后,于2017年雙雙出現觸底反彈:進口數量同比增長71.04%,達到1069臺,進口金額同比增長30.92%,達到5.42億元,幅度都不算小。
我國膠印機進口臺數和金額變化情況
不過,如果按平均進口單價看,2017年實際上處于近年來的最低點。
2011-2017年間,我國進口膠印機平均單價的高點出現在2012年,為85.57萬美元。按當年匯率約合人民幣540萬元,再加上各種稅費,印刷企業的到廠價大致在700萬元左右。
而2017年,我國進口膠印機的平均單價為50.70萬美元,比此前最低的2014年還便宜了12.56萬美元。按當年匯率約合人民幣342萬元,加上稅費印刷企業的到廠價約為445萬元上下。
因此,在少數老板大手筆引進高端高價設備的同時,整個印刷圈在2017年買的膠印機其實是更便宜了。
我國進口膠印機平均單價走勢(單位:萬美元)
這一點從主要膠印機廠商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也可見一斑。2017年,膠印機進口金額強勢反彈,增幅近31%。然而,海德堡公司2017/18財年(截止今年3月底)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僅由2.40億歐元增至2.54億歐元,增幅為5.91%;高寶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額甚至出現下滑,由2016年的9140萬歐元降至2017年的9010萬歐元,微跌1.42%。而相對價格較低的小森公司,2017/18財年在大中華區的銷售額由72.33億日元增至129.29億日元,大漲78.75%,成為中國膠印機市場復蘇的主要受益者。
這讓小編越來越確信: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真正有決心有能力砸下三四千萬買一臺印刷機的印刷廠,其實還是極少數,而且一般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在前面提到的幾家企業中,永吉、科彩都主做煙包。毛利率高企的煙包企業,在設備投入上向來不惜重金,何況永吉還在2016年底成功上市手握重金。而另外一家企業河南盛大,在合版印刷領域做得風生水起,同樣具有很強的投資能力。
除了以上兩種可能,小編還想重復以前表達過的另外一個觀點:作為典型的重資產行業,印刷圈貌似患有設備投資依賴癥。在市場向好的時候,老板們會傾向投資買設備,因為多干就能多賺;在競爭激烈,利潤率下滑的時候,一些有投資能力的老板可能會更想投資買設備,而且是買效率更高,價格也自然不菲的高端設備。因為階段性的效率優勢,有可能幫助老板們獲得超出行業平均水準的利潤率。
在產業調整期,多數企業傾向保守,少數企業選擇加大投入,擴充高效產能,一個顯而易見的結果是:企業加速分化,市場份額向少數企業集中。就像最近兩三年印刷圈正在發生的一樣。
當然了,產業調整期的擴張,既要把握限度,更要考慮企業自身的承受力。如果一味冒進,很可能會面臨不可預知的風險。
所以說,看上去不少老板在不惜重金買設備,是不是就能說明:印刷業的春天要來了?至少在小編看來,目前還不能如此斷言。如果一定要說是“春天”的話,它也只屬于少數人,多數老板要面對的恐怕是更為激烈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