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動網 行業動態】 最近AI行業又鬧得沸沸揚揚,一名同聲傳譯人員指責科大訊飛AI同傳造假,一時之間關于科大訊飛AI同傳造假的聲音甚囂塵上,具是討伐之音,那么,AI同傳這是要翻車了嗎?
刺破“AI同聲傳譯”泡沫,人工智能有望回歸理性
如今AI技術發展如火如荼,各種科技創業公司也紛紛嶄露頭角,獨角獸企業也不在少數,人工智能產業呈現一片欣欣向榮景象,然而就在9月20日,一篇名為《科大訊飛,你的AI同傳操(qi)作(zha)能更風騷一點嗎》的文章在知乎上發表刺破了這一繁榮假象。
發表這篇文章的是一個知乎名為“BellWang”的同聲傳譯人員,她表示在創新與新興產業國際會議上,科大訊飛未和自己溝通,就將本人翻譯內容直接顯示為AI智能翻譯,而且未在整場活動中提及人工參與,完全無視翻譯人員工作,涉及造假行為。
面對同聲傳譯人員以及社會各界討伐,科大訊飛則表示從未說過完全的機器翻譯,AI同傳目前尚未成熟,同傳翻譯還需要人工的配合,人機耦合的模式會是將來AI同傳的一大發展方向,現在科大訊飛表示已向同傳人員說明原委并已和解。
這一烏龍雖然已經過去,但是對于AI同傳的討論卻從未停止。同樣今年4月,在博鰲亞洲論壇上AI同傳亦是一大亮點,就當所有人都翹首以盼,以期目睹AI同傳的神奇魅力時,這個所謂的AI同傳卻出了紕漏。現場翻譯時,不僅翻譯不準確甚至出現了亂碼。
種種現象表明,AI同傳目前來說尚未成熟,所以擔心AI同傳會搶掉自己飯碗的翻譯人員大可放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AI同傳都需要人工介入,才能更加精準。
AI進入翻譯行業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這是現在人工智能應用最火熱的領域之一,各種軟硬件設備也都得到了應用,比如我們手機里的翻譯系統以及市面上各種機器翻譯機,那么為何AI同傳卻遲遲無法精確的進行機器傳輸呢?
這是因為同傳并不僅僅是翻譯,同聲傳譯需要面臨的困難會大很多。第一,不同國家地區講演者,口音也會有很大區別。例如一個韓國人在說英文時會帶有強烈的本土特色,這方面機器語意理解和提煉遠不如同聲傳譯人員;第二,在語言連貫性上,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表達習慣,面對具有地方特色或者小眾化以及剛剛出現的新詞匯時,機器因為數據缺乏,很難針對性的提煉出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第三,口語具有隨意性和片段性,將講話者內容進行精煉總結并用正確規范的語法表現出來,也是當前機器所缺乏的能力。
不得不說語言復雜,僅僅依靠機器智能當前還很難達到我們的需求,因此人工參與必不可少。前不久英語系一學生致信校長,要求校長取消英語專業讓我們開始考慮翻譯人員的出路問題,現在種種跡象表明,機器智能始終不能代替人工,人工具有的靈活性機器始終難以企及。
那么我們該如何對智能機器進行完善,讓機器越來越智能化?現在隨著研究不斷深入,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更加完善,計算力、算法、數據處理能力都具備,只是缺乏數據的支撐和學習。
當前智能機器收集的數據大都是世界各國圖書館的書籍,針對口語交流數據收錄較少,尤其是一些剛出現的網絡用語,或是小眾化習慣用語收錄較少,因此在日常交流中,同聲傳譯還很難做到非常精準。
數據不可能一天就收集完成,這是一項大工程,需要日積月累不斷收集分析和應用。當前企業不論是科大訊飛,還是其他獨角獸企業,在AI同聲傳譯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我們希望未來有一天,機器可以進行完美的同聲傳譯,讓我們享受到科技帶來的智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