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動網 行業動態】都說消費無人機已經步入“紅海”,但是工業無人機領域卻“藍海蕩漾”。那么,這一片藍海是由何而來?哪些玩家才有機會分享藍海中的市場機遇呢?
工業無人機悄然崛起人工智能或成破局“奇兵”
基于逐利、跟風的習慣,自從消費級無人機市場開始爆發,無人機行業就成了萬眾矚目的“香餑餑”,無論是業內企業還是域外資本都蜂擁而上,造就了一番繁榮景象。2015年,我國民用無人機市場規模就達到24億元,業內專家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將進一步突破百億大關。
不過,在熱潮之下,無人機行業,特別是消費無人機行業逐漸進入“紅海”,低端產能過剩、資本投資過度集中、價格戰等問題日趨爆發,導致行業洗牌加劇。在經歷一段調整后,資本市場與業內主要企業大多重歸理性,開始謀求創新驅動、差異化發展。
在此趨勢下,工業無人機從“蟄伏”轉向“活躍”,依托其專業化、智能化特征,日益在各行各業打開市場突破口,成為無人機領域又一大增長點,吸引了不少消費無人機企業轉移戰場,行業前景越發受到看好。
高門檻“圍出”一片藍海
消費無人機主打個人消費者群體,價格較為親民,但是工業無人機則主要面向行業用戶,更注重性能與品質。因此,工業無人機對于傳統行業變革所產生的影響更為顯著,目前已經在農業植保、應急通信、電力巡檢、消防救援、地理測繪等諸多垂直領域實現了深入應用。
為了符合行業需求,工業無人機必須擁有較高的技術、穩定性門檻,同時在品質、專業性方面也不能缺位。這就意味著工業無人機的研發投入更大、研發周期更長、各項成本更高、用戶群體更為細分,從而使得資本運作、市場壟斷變得更加不易,為無人機行業留下了一片廣闊藍海。
專家表示,工業無人機企業的發展,關鍵在于把握飛控、航電、材料等設計方面的核心技術以及先進生產工藝,只有在技術上過硬、在創新上恒強、在服務上貼心,才能真正立足于競爭激烈的市場之中,成為業內的佼佼者。當然,從工業無人機行業整體發展而言,更需要加快構建產業鏈生態,大力推動產學研合作,積極培養行業專業人才,這樣才能不斷做大蛋糕,實現共同進步。
安全因素仍是發展核心
近年來,隨著無人機市場的快速增長,無人機保有量也持續提升。然而,無人機“黑飛”、“擾航”、“傷人”等事件也不斷發生,甚至一度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引發了世界各國政府與民眾的高度關注。為此,各國紛紛出臺監管新政,強化各環節管理。
安全大于天。雖然工業無人機的應用場景均有限定,但是依然要對安全問題予以重視。當前,工業無人機普及程度尚遠不及消費無人機,因而對于公共安全的影響還不大,但是未來大規模商用之后,難免要涉及到一些人流眾多的應用場景,發生意外的可能性也會提高。
因此,工業無人機在發展過程中,也應當主動對接國家監管法規,持續強化安全技術;既要在使用時遵法守法,也要加快解決一些技術方面的缺陷,從而在各個層面確保安全性。專家認為,對于工業無人機的環境適應性設計和測試要尤為關注,要構建全面的飛行安全體系。
工業無人機飛行安全體系的構建并非易事。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與無人機發展進一步融合,工業無人機有望借助機器學習、圖像識別等技術,來實現在安全方面的再度升級。當然,這還需要業內企業加大探索力度,堅定發展信心,如此才能在無人機智能化以及飛行安全體系構建方面取得跨越式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