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動網 市場分析】 “數字化自主可控技術缺乏,‘缺芯少核’亟待突破。”在26日召開的政協第十二屆廣東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省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王珺在會上作了“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推動我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調研情況報告(下稱“報告”)。報告稱,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芯片應用市場,廣東高端芯片自給率只有14%左右,嚴重依賴進口。因此,報告建議,廣東應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數字化技術體系,集中力量突破芯片硬件和基礎軟件等短板,并建議廣東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把培育壯大數字經濟作為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來抓。
王珺在報告中指出,與浙江和貴州兩省相比,廣東比較注重發揮市場作用,各地市政府層面的主動謀劃和引導推動不足,還未將數字經濟上升到全省重大發展戰略之一進行部署,缺乏強有力的統籌部門和協調機制。
對此,報告建議,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把培育壯大數字經濟作為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來抓。明確把建設數字經濟強省作為省委省政府重大發展戰略,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廣東省數字經濟發展領導小組,統籌謀劃和推動我省數字經濟重大戰略布局、重大政策規劃和重大項目建設,協調解決重大問題。
報告指出,我省數字化自主可控技術缺乏,“缺芯少核”亟待突破。我省是全國規模最大的芯片應用市場,但高端芯片自給率卻只有14%左右,嚴重依賴進口。無線射頻芯片、傳感器、嵌入式處理器等5G關鍵技術80%依賴國外。我省人工智能基礎性研發2010年以后才起步,與美國相差10-15年,也落后于北京、上海、浙江等地。
針對“缺芯少核”的現狀,報告提出了多個建議措施,如,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數字化技術體系,集中力量突破芯片硬件和基礎軟件等短板。例如,在新一代信息通信、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高端軟件、基礎材料等領域,實施省科技重大專項攻關計劃,依托龍頭企業和產學研聯盟,加快研發面向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興領域的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突破5G芯片、人工智能芯片、量子通信、系統核心設備、高頻器件、傳感器以及大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基本算法等關鍵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