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我國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環保物聯網,改善環境指日可待

時間:2018-09-2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生態環境部通報,9月19日在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228個縣市區督查、核查中,發現涉氣環境問題160個。當前,我國正持續開展七大污染防治攻堅戰,涵蓋了大氣、水、固體廢物、生態等方面。據了解,生態環境部幾乎每天都發布更新通報

【中國傳動網 行業動態】 生態環境部通報,9月19日在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228個縣市區督查、核查中,發現涉氣環境問題160個。當前,我國正持續開展七大污染防治攻堅戰,涵蓋了大氣、水、固體廢物、生態等方面。據了解,生態環境部幾乎每天都發布更新通報。

如此大規模的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效果究竟如何?我國的技術體系能否支撐得住七大環境戰役的密集攻勢?如何讓攻堅戰的成果能持續下去,并轉變成為環境質量改善的事實?

“環境治理是一項永無止境的戰役,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體系作為國家基礎設施,不可能在全國范圍內持續取得勝利。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是生態環境治理發展的必然趨勢。”9月21日,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林宣雄博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新一代環保物聯網,作為能夠支撐生態環境治理的數字環保國家基礎設施,正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一把利器。

環保物聯網監控環境質量

環保物聯網是物聯網在環保領域的應用,是實現環境在線監控的傳感網,包括環境質量監測網、污染源在線監控網以及將來的生態監測網三大部分。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我國環保領域是最早使用物聯網的領域,也是使用規模最大的領域。目前,我國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環保物聯網,成為縱跨生態環境部、省環保廳、地市環保局和區縣環保局,覆蓋全國的巨大感知網絡。

林宣雄早在1999年就與環保物聯網結緣,他表示,當前,環保物聯網已成為國內環保的基礎設施,各級環保機構的日常工作都離不開它。例如依賴新一代環保物聯網監測的污染源大數據,實現了對京津冀及周邊環境污染治理的精準化、大規模督察督辦。近年來北京藍天的回歸,物聯網發揮了重要作用。

環保物聯網的應用也在不斷延展,據不完全統計,13081家全部國控、16431家省控/市控污染源企業已納入全國聯網監控;基礎支撐平臺已部署到了31個省,300個地市,覆蓋率分別達到96.9%、91.2%。

改善拐點或提前到來

“環保物聯網的發展超過我們當初的估計。”林宣雄說,這有客觀原因。據不完全統計,日本有20多萬家污染企業,環境監管員有50萬名之多。而我國有排污行為的企業多達約300萬家,不可能配備如此眾多的環保人員進行監管,而采用物聯網則能“網住天下污染源”,及時采取監管措施。

不過,林宣雄指出,環保物聯網建設的分散化、分置化現象無處不在。一些地方“各管一段”,建立自己的環保“小網”,數據并不與國家、省里連通。“物聯網對環境的監測,要結合大數據、云計算進行,如果只是小范圍的數據,對環保并沒有多少意義。”而且在環保督查中,曾發現山西臨汾的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寧夏石嘴山向大氣監測儀器噴水等問題,林宣雄說,如果是“大網”和大數據,一旦數據造假,物聯網就能根據環境變化和數據內在規律,發現數據異常,環保造假行為會得到有效遏制。

8月31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于加強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控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制定污染源自動監控安裝聯網工作計劃等。此《通知》相當于制定了環保物聯網的國家標準,并明確要求各地去除分置的“小網”,把環境數據連接到國發平臺上。

“環保物聯網有了統一的國家標準,對于清理各地‘小網’,實現數據互連互通,有效解決生態環境數據跨層級、跨部門、跨系統、跨應用的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等問題都將起到重要作用。”林宣雄說,隨著我國環保工作和物聯網應用的深入,我國環境質量改善的拐點可能會提前到來。

每人都做環保感知器

目前,我國環保督察督辦需求呈現井噴式增長,環保物聯網也從2016年開始發布黑榜。江蘇天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魏振波說,上榜企業總數現在已有382家;環境綜合指數覆蓋到195個地市,并每小時發布一次。

“現在地面上‘一張網’已初步建立好了,天上的‘一朵云’也在加速建設。”林宣雄表示,這“一朵云”是指環保邏輯一朵云,通過環境數據積累,實現生態環境質量透明管控、源頭管控、精準管控和最優管控,使環境治理工作實現智能化、智慧化。

“未來,我們還希望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圈’,把全國約3200余家環保機構,3000多個工業園區,各種污染源、散亂污微企業,以及中國公眾都納入其中。”林宣雄說,未來,公眾都是感知器,每人都可以通過拍照、評價、投訴等方式,為新一代環保物聯網提供與環境相關的信息,以實現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等。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