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三十年電子制造榮光 珠三角新選擇破題

時間:2009-01-06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30年輪回,珠三角電子制造這個中國改革開放的“坐標”產業,開始面臨一道新的選擇題

  珠三角,這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在中國電子制造版圖中的重要地位,怎么說都不過分——早在2005年,以珠三角為主體的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就率先在全國超過萬億元大關。   從三來一補,到前店后廠,再到產業升級,以深圳、廣州、東莞等地為代表的珠三角電子制造業實現了真正的跨越式發展。30年彈指一揮間,珠三角已經成為毋庸置疑的世界級電子制造基地。細心追尋其中的軌跡,一條沿著電子產業升級脈絡清晰可辨。   還是用數字說話吧:在全國信息制造業排名中,廣東1980年為第10位,1984年升為第3位,1990年躍升到第一位,1991年至2007年連續17年保持全國第一位。   再看一組數字:改革開放之初,廣東電子信息產業工業總產值1980年僅4.15億元,到1990年達到107.44億元,從100億元到1000億元用了9年;從1000億元到5000億元用了3年多;從5000億元到10000億元僅僅用了2年多!   歷史的車輪即將走過2008年,包括珠三角電子制造在內的“中國制造”也來到了一個新的節點。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外需趨緩,匯率、勞動力等因素導致的成本上升,無不考驗著珠三角的未來。   30年輪回,珠三角電子制造這個中國改革開放的“坐標”產業,開始面臨一道新的選擇題。 電子制造能量空前激發   截至目前,通過堅持外向帶動戰略與信息化帶動戰略相結合,積極承接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轉移,珠三角充分發揮了產業集群配套優勢,形成了通信設備制造、家用視聽設備制造、計算機制造和電子元器件制造四大優勢行業。   深圳至東莞產業走廊幾乎匯集了全球九成以上的計算機產業巨頭,臺式計算機的產量占全球的50%以上,計算機磁頭、機箱及半成品占全球市場的40%。計算機整機生產所需的零配件95%以上可以在東莞一地配齊。   珠三角還涌現出了華為、中興、TCL、美的等一批在國內外響當當的品牌,開始占據國外重要的3G和消費類電子市場。   在早期以三來一補為特點的珠三角電子制造業中,來自香港、臺灣地區的產業轉移是珠三角發展的原動力之一。   “在上世紀80年代,臺商的規模比較小,工廠擴充的能量有限;同時,臺灣勞工缺乏。大陸有大量的土地和廉價的勞力。”2008年10月11日,深圳臺商協會會長黃明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這樣闡述當年臺商向珠三角地區遷移的背景。   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期,臺灣的電腦代工產業迅速發展,但與此相應的卻是人力問題的日益顯現。   2008年9月1日,東莞投資規模最大的IT企業——臺達電子——的中國區行政總經理曾紀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此亦感同身受,“當時臺灣電子制造業的情況是供不應求,有訂單,但是出不了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勞力資源的匱乏。   在此背景下,臺灣地區開始了由內向外的制造業轉移,成為了產業選擇的必然,珠三角由此成為承接臺灣IT產業轉移的熱點區域。   “臺灣最開始向內地轉移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黃明智介紹,最初投資內地的行業以手工制作等工藝品行業為主,內地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將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能量得到空前激發。   曾紀堅則對記者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期,大陸與臺灣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差別很大,“當時在東莞支付給一個工人的平均工資大約在350元人民幣,而這在內地還算偏高的,相比之下臺達臺灣工廠的平均工資是這里的七倍”。   與此同時,改革開放初期,在珠三角一帶盛行的“三來一補”政策,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也給來內地投資的臺商極大的吸引力。   “大約在90年代初期,電子制造業也開始向內地轉移。”黃明智對記者表示,“但內地在電子制造業配套產業不足,是當時面臨的首要問題。”黃說。曾紀堅則對記者回憶了這樣一個細節,由于當時內地缺少相應的配套產業,臺達東莞工廠在建廠初期,大量的設備被迫要靠臺灣轉移到東莞。而臺灣的適用的電壓是110伏,而大陸卻是220伏的電壓標準,為此當時的生產設備不得不捆綁大量的變壓器。   饒是如此,珠三角毗鄰香港國際貿易港口的天然地理優勢,還是讓它無可取代地成為臺資電子制造業投資內地的首選。“當時基本上90%以上的電子加工企業,都是做外貿出口的,所以靠近香港很重要。”黃明智說。   一時間,外資電子制造企業紛至沓來。不經意間,珠三角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子產業制造基地。 華強北樣本   來自臺灣、香港地區以及外資電子制造業的轉移,使得珠三角電子制造業異軍突起。異軍突起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貫徹“出口補內銷”的方針,外向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廣東省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集中于珠三角地區的格局形成,1990年深圳、惠州、珠海、佛山四市的信息產品出口創匯占廣東省的96%。   在珠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珠三角本地電子配套產業得到了全面發展。記者在東莞、深圳一帶采訪發現,遍及于此的塑膠、五金等配套行業,大多源自最初大型電子制造企業的相關配套。   而能體現珠三角電子配套能力的樣本之一無疑是深圳華強北。   這條狹長的街道上熙熙攘攘地布滿了從事手機生意的商販。自90年代初開始,這里就奠定了中國最大的電子元件集散地的“江湖”地位,從此無可動搖。   “你很難說清楚,為什么大家會聚集在華強北。”10月22日,在深圳從事手機生意逾五年之久的毛紅江對記者說:“反正你在華強北,可以采購到生產一款手機幾乎所有的配件。”   這條以手機而聞名的街道,由南往北分布著華強電子世界、賽格廣場、現代之窗……其間遍布著數以千家的手機生產商、經銷商、手機方案公司、手機配件公司等。   “其實這個行當的很多人,最初都是做電子元件生意的。”在TCL有過多年手機銷售經驗的龔兵說道:“2000年左右,趕上手機市場爆發式增長,在暴利的驅使下,很多人轉行做手機。”   在龔兵看來,如果追根溯源,深圳之所以成為中國最大的手機集散地,根源還在于深圳“獨特”的電子制造業基礎。   “相比較長三角、北京等地區制造業以國有企業為主,深圳等珠三角地區的電子產業則以民營企業居多。”深圳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管理中心技術部部長趙秋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相比較內地其他地區,深圳的電子企業跟市場走得更近。” 外遷與留守的選擇題   緊貼市場,成為深圳電子制造業的重要特點。但在極度市場化的另一端,深圳的電子制造業也在承受著一種尷尬的陣痛。   多位深圳手機界人士對記者表示:“之所以深圳‘山寨機’泛濫,并成為國內‘山寨文化’的源頭,其本質是把‘市場化’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宇龍酷派常務副總裁李旺認為:“山寨機規避了檢測的環節,逃避稅收、省卻服務等環節,加上部分中國消費者的品牌意識不強,助長了山寨機的風氣,擴大了山寨機的市場。”   但深圳手機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蘇杰認為,正是山寨機的低價和新穎的附加功能,在某種程度迎合了部分受眾的市場需求:“包括雙卡雙待等很多手機附加功能,都是山寨機率先研發出來的。”   由此走向另一個極端,投機心理在深圳手機界盛行。“目前深圳手機行業,60%以上的是一種賺快錢的投機心態。”毛紅江坦言,不顧忌品牌和品質的價格戰,最終會將行業逼上絕境。   今年以來,包括手機在內的消費類電子遭遇突如其來的寒流,導致原本微薄的手機毛利一再下降。“現在一部手機甚至只有2元錢的利潤我們也做。”日前,在華強北遠望數碼城多位手機經銷商對記者抱怨。   這直接導致了深圳手機行業“冰火兩重天”的局面——“在一年就可以誕生一個億萬富翁的時代,幾乎每一天,你都能看到市場的新進入者;而當行情下滑之際 ,幾乎每天你都可以看到有人離開手機圈。”   11月7日,深圳知名的手機企業中天通訊董事長黃朝暉“攜款失蹤”,在深圳手機界震動頗大。但多位受訪者卻表示:“在深圳手機圈,這并不意外。”   宇龍酷派總裁助理劉東凱也對記者表示:“深圳手機圈很多充滿著浮躁和急功近利,真正踏實做品牌、搞研發,以一種做企業的心態來從事手機行業的人,太少了。”   另一方面,早年進入珠三角的港資、臺資電子企業在產業環境變化的情況下躍躍欲試的外遷,亦成為珠三角電子制造業難以名狀的心頭之痛。   2007年,臺達電子在湖南郴州的項目正式落戶。臺達郴州工廠位于郴州出口加工區,根據有關政策將享受優惠稅率。這是這家全球最大的交換式電源供應商,在內地的最新的一個投資項目。   “新近投資的臺達郴州工廠,將作為東莞廠的產能補充。”臺達電子中國區行政總經理曾紀堅對記者表示。事實上,近年來相比較在珠三角投資力度的趨緩,臺達電子在內地卻一路落子如飛——天津、江蘇等地相繼投資建廠。   盡管時至今日,臺達位于東莞的工廠依舊是其最大的生產制造基地,但在產業發展的自然趨勢下,珠三角地區一度極具吸引力的土地、人力成本優勢,開始漸漸消退。與此相應的是,企業投資熱情的悄然生變。   “我們不打算在東莞再擴產了。”曾紀堅表示,在沿海產業轉移大背景下,內地政府對承接產業轉移的熱情空前高漲,并給予目前在沿海一帶難以獲得的政策支持。   臺達的情況或許并非個案。據悉,自2005年以來,僅東莞、深圳兩地外遷的企業就已超過500多家,年產值超過150億元。這其中,不乏當年來珠三角地區的“拓荒者”,他們是珠三角成就中國最大的電子制造業基地的基礎基因。   面臨新的產業發展節點,珠三角也適時提出了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力求通過加強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實現新一輪快速協調發展。   早在2003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專門組織了包括電子信息產業在內的廣東省九大產業競爭力調研和廣東省信息化調研,為產業升級問診把脈。廣東專門制定了《廣東省信息化發展綱要(2005—2020年)》,提出了本世紀頭二十年我省信息化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措施,強調要從電子信息產業大省到強省的蛻變。   事實上,在市場的驅動下,深圳在電子制造領域的產業升級已經默默潛行。作為電子制造業最上游的IC設計產業,近年深圳表現尤為搶眼。   在2003年之后,伴隨著手機產業的飛速發展,IC設計產業也迎來了高速的發展機會。來自深圳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的數據顯示:2003年深圳IC設計產值已達5億元,2004年是15億元,2005年是30億元,到2007年已達到48億元。   “到目前,深圳IC設計產值幾乎占據全國的五分之一。”趙秋奇對記者表示,目前深圳IC設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而在黃明智看來,深圳要想在產業向高端提升,需要在教育和科研產業上著力。而在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后,珠三角對于電子制造業廠商的吸引力仍然不可替代。   美國艾默生電氣公司位于深圳的子公司艾默生網絡能源有限公司在給本報的回函中就明確表示,不僅不會撤離深圳,還將加強在本地的研發投入。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