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的減少,我國的人口紅利優勢也在逐漸消失,之前火熱的傳統制造業也在遭遇工人流失,用人成本加重的困境。面對這種困境,傳統制造產業又該如何擺脫呢?
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遭遇招工難的難題,現在新版iPhone即將發售,面對強大的訂單量,富士康開始擴招流水線工人,甚至推出獎勵千元的政策,但是當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用人缺口態勢也是越發明顯,招工難的狀況難以改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富士康嘗試將目光轉到了機器人的身上,開始研發使用機器人。富士康計劃在人工智能領域展開3.4億元的投資,并建立人工智能應用和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用以研發制造智能機器人。目前富士康在國內已經擁有一支6萬“人”的機器部隊,未來可能會增加到20萬“人”,用來替代人工,降低組裝產品的人力成本,提高組裝效率。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越來越多的傳統制造業開始向技術型廠商轉型,用機器替代人工作業。除了富士康,還有很多企業也將機器人帶到了工廠。
比如著名體育用品企業阿迪達斯的鞋類生產也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面對人口紅利消失的問題,阿迪達斯計劃將生產帶回德國,并打造一間由機器人充當雇員的工廠。采用自動化流水線,生產速度快,結合高容量和精湛工藝,極大的提高效率和產品質量,減少對人力的依賴。
同時在汽車裝配行業,也開始利用機器人協作,減輕人力。在寶馬MINI的防撞梁的裝配流程中,之前一直使用人力組裝。但現在通過和機器人的配合,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了組裝時間。
如今,自動化生產需求促使工業機器人開始走進飛機制造領域。在飛機的裝配過程中會有很多的重復性工作,之前使用人力,不僅枯燥而且效率低下,現在可以使用雙臂仿人機器人來承擔飛機裝配過程中的重復性工作,解放人力,提高效率,讓人可以投入到更有價值的工作中。
當下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中,機器人的利用只能解決重復性、負重性的工作,這些機器人沒有思想,沒有眼睛,只能人把它放在什么地方它就待在什么地方,設置一種模式便只能重復作業,沒有人類的靈活性和機動性。
但是隨著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機器人也會變得越來越智能,可以實現自主決策,可以預測即將發生的事情,并對未來變化的情境做出相應的行為。比如當工作過程中如果有環節出現問題可以自動停止并發出警報,當人走近可以察覺到人的存在,隨即產生反應應對等。
現在得益于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像人機交互、機器學習能力、感知能力等,機器人開始理解人類行為和思維方式,機器人正在進入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例如人們開發了搜救機器人,可以在人不能到達的地方進行災難搶救。聊天機器人也被研發,人類可以和機器人進行AI語音聊天;機器人做手術也不再是難事,機器人對病人進行手術,精確少失誤,可以完成人類醫生一生都難以完成的高難度手術。還有鋼管舞機器人,掃地機器人,拿藥機器人等等等,越來越多的機器人被開發應用到不同的場景,機器人也越來越貼近我們的生活。
我們可以對機器人的未來有無限暢想,除了在傳統制造業上幫人類大忙,未來的機器人會更加智能化,會在更多的領域開花結果,獲得發展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