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技術需求的愈加強烈,產品創新和生產能力終將會被提上日程,屆時基于完整的產業鏈規劃而建立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也不為遲。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過:“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無疑,2000年初BAT的異軍突起就印證了這一點,亦奠定了當下國內的商業環境基調。
發展至今,從BAT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互聯網公司盈利模式的重要性,它們以搭建生態,提升用戶體驗和黏性來把商業模式打造為自身的壁壘。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現,卻讓它們不得不做出變革,或者說AI加速著傳統互聯網產業的衰退,如騰訊市值的萎縮,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大例證。對于現在想要成為AI行業弄潮兒的創新型科技公司來說,傳統互聯網的模式邏輯似乎并不適用。換言之,當前科技公司考慮的重點并非商業模式的建議,而是創新產品的推出。
不同于BAT彼時的環境,科技公司的產品自帶高科技屬性,有著強技術壁壘。而這樣的壁壘和創新,完全可比擬當年消費電子領域的蘋果,將會帶來顛覆性的格局。
圖|2018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來源:Gartner)
然而從Gartner發布的數據來看,科技領域備受關注的5G、邊緣計算、深度學習等新興技術,其實都剛過技術萌芽階段,當下科技變現的主要途徑只能是融資。這種情形與技術自身的先進性密不可分,如計算機視覺、大數據等領域的技術,它們在性能上往往剛達到工業級標準不久,還處于測試和產品前期的研發階段,若此時以粗糙的形態投入市場,不僅不獲認可,對產品價值也是極大的折損。確保技術的成熟度等量轉化為市場價值,則是科技公司未來的命題。
“商業模式”和生態不是首要考慮
過去十多年間,“模式”和“生態”是被行業人士常常掛在口邊的詞匯。21世紀初,誰也不會想到,僅憑一款通信社交軟件,騰訊就可以以此步步為營,在港交所敲上了盛世的一鐘;而阿里更是憑借淘寶的創新應用,登入了大洋彼岸的納斯達克。
BAT的卓越成就告訴后來者,商業模式十分重要,也因此一大批公司前赴后繼走上了這條道。后來的很多項目路演的現場,臺上木訥的技術人員遠不及侃侃而談模式的“商人”受投資者歡迎。
如果說模式的地位徹底被撼動,中興事件是個關鍵節點。2018年4月16日晚,正值中美貿易戰期間,中興事件爆發。之后中興支付11.9億美元天價罰單,高層大換血,國內企業弊端的一面被放大。僅憑借模式和資本運作無法掩蓋企業的短板,沒有元器件、沒有核心技術,最終會喪失決議權。建立商業模式、搭建生態,固然是未雨綢繆,是產業布局。然而新信息技術時代,技術和產業鏈的基本完備更是制勝的核心要素。
反觀新一代科技獨角獸諸如商湯、曠視、地平線的崛起,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出身”自名校實驗室或者研究中心,有著強技術背景。而這已然是產業共識,技術價值成為了當前硬科技領域融資的重要驅動力。但有一點不容忽視,技術只是價值的體現,對于公司而言,將其變現是生存和盈利的基本要求,亦是領導者管理及運營能力的體現。
“變現“背后的邏輯有哪些?
變現之路并不好走。首先,政策與市場的支持至關重要。
當下半導體行業浪潮,正是得益于此。2014年6月國家發布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一年后又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之后“中國制造2025”產業發展基金設立,資本扶持不斷加強,海外行業人士回國創業,國內芯片產業逐漸興榮。
其次,創業者對市場方向的判斷也是基礎要求。以無人機為例,從目前的數據來看,無人機行業的市場發展已經表現出一定的瓶頸和局限性。數據統計,2015年中國民用無人機市場銷售規模為24億元,2017年達到79億元,預計有望在2018年突破100億元大關,市場規模達到134億元。
盡管總體市場在擴大,但按此增速,至2025年,無人機市場可能才剛剛打破千億元大關,基于大疆占領約80%以上市場的現狀,理想狀態下其他公司的市場空間最多只有200億元。在新興產業中,市場增速慢、空間小,種種特征都在表明,這對于想在無人機領域深度挖掘的科創企業而言,十分不利。
“選對方向很重要,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你要定量的去考察自己能夠發展的空間有多大。”在投資者大會上,投資人首先強調的也是這一點。
再次,則是對自身價值的客觀認識與開發。考慮好關鍵的應用方向之后,對于擁有核心技術的團隊來說,在決定融資和投入人力之前,應當是對自身技術或即將研發采用的技術進行考量,這里的考量因素應包含技術的生命周期和技術采用的生命周期。
圖|技術的生命周期(上)和技術的采用周期(下)
仍以發展成熟的半導體行業為例,從1948年晶體管的面世,到如今的后摩爾時代、硅基半導體產業成熟,技術層面經歷了六十年。映射到上圖,很容易發現,在Stage4到來之際,技術至少需要走過數十載甚至更久。
類比來看,雖各細分領域發展狀況不同,但整體上現在年輕的AI產業尚處于第二階段,成長期可能需要十余年甚至更久,用戶的接受度(技術的采用周期圖)才能逐漸趨于高峰。因而,對于企業而言,明白自己所在細分領域的技術發展所處階段和大眾的態度,就十分必要了。有了明晰的認識,我們自然容易做出合理的決策和投入。
最后,則是尊重產品成長規律,尋求適宜推廣模式。區別于傳統產業的產品,科技產品有著自己的獨特性。其定義是知識密集、技術含量大的高附加值創新產品。這樣的產品生命周期呈現棘輪效應,即不像傳統產品和技術一樣按照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規律發展,而是產品在導入期就迅速成長,經過成熟期后不經過衰退期就進入新一輪循環,且呈進一步上升趨勢。
圖|產品的生命周期
回歸到科技行業,容易發現,即便是AI的頭部企業,他們的產品,在這張圖上,現在或許只能處于第一階段的末端,距離發展到市場頗為認可的發展期末端還差上一個階段。按照現在的速度來看,從芯片到機器人,只要涉及到核心技術產品的研發,少則三五年,多則還需十余年。
目前,面向C端市場的眾科技公司,在產品和市場層面,遇到的最大問題莫過于C端用戶不買單。為保證有一定的盈利,這里,科技公司慣常的做法是先將產品推入B端市場,以此逐步完善和推入C端。事實證明,這確實是有效可行的盈利方式。
綜合來看,如何衡量把控技術、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的節奏,有效轉換技術價值,而又不“傷筋動骨”,是新型科技公司需要學習和考慮的事情。
最后
對于科技創新企業,技術價值就是其命脈和壁壘,所謂的產業生態布局、商業模式,在產品發展的初期階段不僅無從談起,亦沒有談論的必要。而隨著對技術需求的愈加強烈,產品創新和生產能力終將會被提上日程,屆時基于完整的產業鏈規劃而建立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也不為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