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自動駕駛車隊挑戰山城立體交通,鑒定各自自動駕駛技術的高低】上下坡、急轉彎、隧道、高溫天氣……山城重慶復雜的立體交通環境,自動駕駛汽車能否應對?18日-25日,首屆i-VISTA自動駕駛汽車挑戰賽在重慶舉行,來自國內外30余支自動駕駛車隊在這里進行五場比拼,全方位鑒定各自自動駕駛技術的高低。
高難度場景,考驗自動駕駛綜合能力
據了解,i-Vista自動駕駛汽車挑戰賽是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的重要賽事之一,設置自動駕駛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自動泊車和自動緊急制動)、創新應用賽、商業化進程、城市交通場景四個方面5項比賽,共計87個賽段。19日的自動駕駛城市交通場景挑戰賽是場地賽,考核的是自動駕駛的綜合技能。
“這可以說是國內最難的場地之一。”大賽裁判委員會執行總裁判長、同濟大學教授朱西產介紹,在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禮嘉園區,18個比賽場景模擬了城市交通的真實情況,包含基礎場景14個和4個附加場景,分別考核參賽車輛在直道、彎道、合流道、異形十字路口、路障、行人等城市常見場景中對道路標線、典型目標物、常見交通信號的識別和響應能力,和參賽車輛在上下坡、隧道、駝峰橋等特殊場景中對復雜路況、交規的理解和適應能力。
來自長安汽車、吉利汽車、小康汽車、清華大學、重慶大學等整車企業、高校以及科技結構的22支車隊參加了當天的挑戰。記者注意到,大部分車隊都能順利完成一些基本場景的挑戰,但在駝峰橋、隧道通行等附加場景時,卻有不少車隊選擇了放棄。
朱西產解釋,附加的4個場景很難,允許放棄。如駝峰橋場景由于改變了車輛的行駛姿態,雷達測距的方式需要作相應調整;在隧道通行場景中,車輛會失去定位信號,只能依靠慣性導航等方式來彌補。完成這些項目,不僅需要相關的感應器來輔助,更考驗汽車自動行駛的綜合運用,能否將感應器獲知的信息轉化為具體操作,這也是自動駕駛技術的難點。
真實城市道路比賽,挑戰更大
8月23日下午,是i-Vista自動駕駛挑戰賽中難度最大、獎金最高的創新應用挑戰賽,20支車隊在全程4.1公里的真實城市道路上進行自動駕駛比拼。
該挑戰賽主要考核L3—L4級自動駕駛前沿技術在城市真實道路及復雜場景中的創新應用能力,包含12個場景,重點考核參賽車輛在通過含有橋梁、急彎、長上下坡、S形彎路等城市道路和紅燈路口及人行橫道、事故車輛、公交車站、擁堵、同車道前車低速行駛、車道線模糊區域等復雜交通場景時主控系統的決策能力與效率,相應執行器的精準操作與控制能力。
“和場地中的比賽相比,創新應用挑戰賽賽道為真實、開放的道路,路況和環境更復雜,可預知性更低。”賽事裁判委員會副總裁判長、吉林大學教授王健介紹,通常對于自動駕駛車輛會從4個維度進行考量:駕駛的安全性;車輛的智能性;車輛對環境適應性;可靠性。創新應用挑戰賽的自動駕駛水平能達到L3—L4級別,要求車輛基本在完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行駛,所以難度為本次賽事中最高。
例如場地賽大多是單車道,而真實道路往往設置了有多車道、標線距離也更長;同時,真實道路上有路邊建筑、行道樹等環境物,也會干擾傳感器的定位,增加行駛難度。
不光看速度,更重視智能化水平
在本次比賽中,各車隊的行進速度都不算快,甚至有的車在某些場景下時速只有10公里。對此,朱西產表示,智能車挑戰賽并不是競速賽,是各類型裝備、算法在自動駕駛場景中的實際運用的展示,評委會更想知道的是這些車隊的智能程度到底如何。如果同樣完成18個場景,速度上更快的隊分會更高,但速度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
賽事點評人、法雷奧中國區CTO顧劍民也表示,在高速路上自動駕駛汽車就能開很快,但難度遠不如城市街道,自動駕駛級別也低一些。
朱西產坦言:“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國內,自動駕駛還處在初步發展的階段,目前進行研究的團隊很多,但到底誰的技術更好,就需要通過比賽來做判定。此次比賽是項目最全、參賽隊伍最多、覆蓋等級最廣的一項比賽,而且沒有限制參賽汽車的裝備費用,因此能夠全面、直觀地展示不同團隊的技術水平,對行業未來的技術路線選擇也具有參考價值。
大賽主辦方之一的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飛表示,此次比賽利用山城重慶天然復雜多變的公共道路,考驗L2—L4級自動駕駛汽車的產業化和商業化進程,就是希望能借此促進自動駕駛技術的實用化、商業化、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