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制造業利用外資增長,熱衷投資高技術制造業領域】商務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前7個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4967.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據了解,我國吸收外資走勢保持平穩的同時,引資結構也在進一步優化。前7個月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487.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1%。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同比分別增長40.3%、63.7%和149.2%。
多地制造業利用外資規模增長
今年上半年山東省吸收外資穩中有增。全省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308億元,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55.8億元,增長36.5%,占制造業比重達到18.1%。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和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45.5%、14.7%和63.9%。
據上海市商務委員會統計,今年上半年,上海實現合同外資與實到外資“雙增長”。其中,制造業實到外資規模比去年大幅增長,成為上海吸引外資由降轉升的重要支撐。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分析認為,在經歷較長時間的低迷后,上海制造業吸引外資出現回暖跡象,與上海近年來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密切相關。在中外制造業對接中,尤以來自德國、荷蘭、奧地利等歐洲傳統制造強國的企業最為活躍,由此推動今年上半年歐洲對上海投資躍升,實到外資15.1億美元,同比增長42.2%。
“上海擴大開放100條”中第47條至第49條則主要涉及高端綠色進口再制造和全球維修業務,其中,“擴大企業自產設備維修、再制造服務,加快建立出口產品售后服務體系”等相關措施已經在臨港地區有了先行先試的經驗。
作為制造業大省和全國制造業基地,江蘇制造業稅收收入占比提高至46%。而江蘇省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占比接近45%,智能電網、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汽車實際利用外資分別增長77.2%、59.8%、39.5%。先進制造業占全省制造業比重持續上升,多個細分行業發展水平領先全國。
江蘇省日前在全國率先出臺的《關于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全省將重點培育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力爭打造若干“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產業“航空母艦”,著力增強江蘇經濟整體競爭力。
熱衷投資高技術制造業領域
與之前不同,如今外資在中國的布局重點已不再只是簡單的開拓產品市場,而是把重心放在搭建創新平臺、推進智能工廠建設、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等方面。其中,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領域尤其受到外資青睞。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開放不斷提速,其中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領域尤為明顯。2016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其中明確提出,要在智能制造標準制定、知識產權等領域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合作領域;支持國內外企業及行業組織間開展智能制造技術交流與合作,做到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鼓勵跨國公司、國外機構等在華設立智能制造研發機構、人才培訓中心,建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鼓勵國內企業參與國際并購、參股國外先進的研發制造企業。
國務院2017年1月發布的《關于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同樣指出,鼓勵外商投資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制造領域,以及工業設計和創意、工程咨詢、現代物流、檢驗檢測認證等生產性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今年6月10日,國務院又印發了《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明確表示,取消或放寬汽車、船舶、飛機等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積極落實外商投資研發中心支持政策,研究調整優化認定標準,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加大在華研發力度;進一步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政策,鼓勵外資投向高新技術領域。
與政策相對應的,今年以來,寶馬、英特爾、波音等跨國公司繼續大幅擴大在華投資,特斯拉、西門子等也紛紛宣布加入“擴大在華投資”的行列。在貿易摩擦日趨復雜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和外資機構進駐中國市場、拓展中國市場,其背后反映的是,他們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以及對中國巨大市場潛力的持續看好。
相關專家表示,在此前傳統的制造業轉移過程中,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會不斷遷移至成本低洼地區;但在現代制造業中,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在逐漸回流至制造業強國。高端制造業、智能生產體系、消費升級類、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將成為產業投資的熱點,傳統行業的投資增速可能會繼續放緩或者下降。加強與國際通行經貿規則對接,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是今后我國在制造業領域的重要目標,今后也將全面放開一般制造業,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養老、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開放。我國引進和利用外資,也正在實現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