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重大裝備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的重要體現。重大裝備的自主創新是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剛剛20歲出頭的關錫友走出同濟大學校門,意氣風發地來到“機床之鄉”沈陽,成為中捷友誼廠的一名技術員。
那時的沈陽機床工業正處于輝煌時期。機床是工業母機,而沈陽機床則是中國機床工業的搖籃,這里曾誕生了共和國第一臺普通車床、第一臺搖臂鉆床、第一臺臥式鏜床、第一臺數控車床……回憶當年,如今已是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的關錫友,眼神里依然流露出自豪感。
然而這樣的光景并沒有持續多久,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對于“統購統銷”的依賴,技術裝備、產品研發的落后導致了沈陽機床業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走入低谷,旗下萬余人的沈陽中捷友誼廠,賬面現金僅余幾千元;沈陽主力第一機床廠,連續4個月開不出工資;沈陽第三機床廠破產倒閉,專家、技術人員和有經驗的工人大批流失,整個集團瀕于倒閉……
“我們真正開始自主創新,定下這個公司的戰略是在2002年,我和我們董事長上任的時候。當時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把這個企業帶向未來。”
2002年,陳惠仁、關錫友臨危受命,分別走上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總經理的崗位。
今天,沈陽機床集團已實現了整體跨越式提升。去年,企業年產值突破100億元,躋身世界機床行業十強。今年前10個月,集團數控機床合同總量比去年同期增長20%%,海外市場銷售收入增長70%%。在國產數控機床中,每5臺中就有1臺是沈陽機床的產品。
從上世紀80年代的學習模仿,90年代的技術引進,到新世紀在原始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礎上,更多地倚重開放式自主創新,加大研發投入。有人說,沈陽機床的自主創新軌跡,正是我國重大裝備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一個縮影。
現代化不是買來的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原機械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屈賢明,曾參與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制定,是16個專項中數控機床專項的首席專家。他認為,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發展經過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環境下借鑒蘇聯的自主制造。以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為載體,建設了一批現代化的工廠,其中裝備制造業68項,占43%%,這使我國初步形成了裝備制造業的現代生產體系。第二是50年代末經濟封鎖下的自力更生。我們依靠自身力量開發出了“兩彈一星”等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急需的重大裝備。第三是改革開放環境下的引進開發。第四是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的自主創新。
20世紀70年代末,正是改革開放之初,一批重大建設項目相繼規劃投產。由于那時我國的裝備制造水平比較低,這些項目所需的成套設備幾乎全部進口。屈賢明分析說,這一階段將重大裝備的研制作為國家目標,充分利用開放的國際大環境,發揮國家集中力量可以辦大事的宏觀協調作用,系統地安排一批重大裝備的技術引進、消化吸引與再創新,使我們用大約10年時間掌握了300MW和600MW火電機組、板坯連鑄機、大秦線煤運單元重載列車等重大裝備的關鍵技術,實現了國產化。但是由于部門條塊分割和封閉,造成很多裝備的重復引進,一些地方和企業為了追求局部利益,單純依靠技術引進而忽視了消化吸引,多數企業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
對此,關錫友體會頗深:“我們總結前10年技術引進的過程,到底得到了什么?得出一個結論:最多是讓我們產品開發人員、技術人員了解了世界,在理念上有了很大變化,但真正的核心技術并沒有學到,卻花了很多錢,每一個單一產品的技術引進最少是100萬美元,多的達到上千萬美元。然后再看這些引進技術呢,似乎在我們的產品中有所體現,但產品造出來形像神不像。我們造出來的機床靜態精度檢測等都比日本的好,但一加工起活來就不行了,什么原因?其實這就涉及到原始的基礎共性理論。”
當時有人呼吁:“中國如此之大,建設任務如此之重,買是買不來一個現代化的,必須痛下決心,開展重大技術裝備的研制工作。”于是,1983年7月12日,國務院下發了110號文件《關于抓緊研制重大技術裝備的決定》,提出用大約10年時間掌握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影響的關鍵設備的設計制造技術,使國家今后發展立足于自己力量的基礎上。從此,拉開了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科研攻關振興裝備制造業的序幕。
振興裝備制造業成為國家聲音
沈陽機床集團位于的沈陽市鐵西區,是國家“一五”“二五”時期重點支持和發展起來的裝備制造業基地。這個區僅僅在20平方公里范圍內,就集中了沈陽60%%以上的工業資產和75%%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沈陽重型機械集團、沈陽鼓風機集團、特變電工沈陽變壓器廠等國內裝備制造業排頭兵企業都云集此地。
改革開放初期,特別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鐵西為代表的老工業基地承受了巨大陣痛,陷入了困境。90%%的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500多億元的存量資產閑置,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高達90%%,30萬產業工人中有13萬人下崗失業。
當這些裝備制造企業在存亡線上苦苦掙扎探索之時,鐵西向何處去、企業如何生存、職工如何安置等問題擺在了政府面前。
多年來,擔任沈陽鐵西工業區改造振興顧問的屈賢明說,鐵西的調整改造一直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深入鐵西工業區調查研究,并作出重要指示。振興裝備制造業成為國家戰略需要當務之急。
2000年4月19日,科技部將沈陽確定為“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裝備制造業,推進先進裝備制造基地建設試點城市”,撥款1800萬元用于相關研究。2001年1月,科技部又將“沈陽市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裝備制造業示范工程”列入“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并作為重大項目啟動實施。這是我國第一個振興裝備制造業的國家專項計劃。2002年以來,按照中央振興東北的總體部署,鐵西工業區調整改造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鐵西的主要做法是,創造性地將鐵西工業老區與西部毗鄰的經濟開發區合署辦公,并做出“東搬西建”的戰略決策———214戶大中型企業從鐵西老城區陸續撤出,由東向西搬遷到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細河經濟區重新整合。這是新中國裝備制造業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企業遷徙”。
關錫友這樣認為,搬遷,不但把企業原來閑置的、低效的土地資源“搬”成了土地資本,又使其在新的空間里,將土地資本變成了改制資本。一大批近乎“休克”的企業在“東搬西建”的“運動戰”中卸掉包袱,在運動中實現了體制轉換、產業升級、結構優化。
中國裝備,裝備中國
重大裝備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的重要體現。重大裝備的自主創新是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戴國強介紹說,從“六五”到“十一五”的20多年間,我國一直都把重大裝備的研發作為支持的重點,通過國家科技計劃,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通過建立技術聯盟和產業聯盟,使裝備制造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減小風險損失;通過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集聚國內外優秀的研發人員,共同解決裝備設計生產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通過一些重大關鍵設備的攻關來解決國家重大關鍵技術的需求。
近些年來,黨中央和國務院十分重視裝備制造業發展。2006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不僅提出了我國今后重點發展的16個重大技術裝備領域,同時也在政策層面上進一步引導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未來發展方向,黨的十七大再次提出振興裝備制造業。
戴國強說,這些政策和舉措是在各部門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出臺的,目的只有一個,引領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令人欣喜的是,近幾年,在許多取得可喜成果的重大工程中,總能發現我國自主研發的重大裝備的“身影”:三峽工程中的巨型國產化水電機組,西電東送工程中的超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的高科技裝備等等。這些跡象表明,通過結合重大工程建設和重點行業的需要,確立國產化依托工程,組織統一對外談判,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等措施,我國一些重大裝備生產企業快速成長起來;企業自主創新路徑也已經從引進消化吸收的傳統模式拓寬到聯合投標、引進人才、以系統集成帶動成套、發展獨創性技術等模式,“中國裝備”的核心競爭力開始顯現。
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年底,裝備制造業領域共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47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2家、國家工程實驗室7家。2006、2007兩年共有131項裝備制造業領域的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裝備制造業迅猛發展,已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重要支柱產業。
12月初以來短短的一周內,不斷有好消息傳來:我國首輛實用型磁懸浮車體在中國北車總成下線,中國自主研制首架支線客機ARJ21-700首飛成功,中國自主研發高性能光纖激光器打破國際壟斷格局,世界首臺智能型船用低速柴油機在湖北誕生,我國首次成功發射并回收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火箭,三峽最后一臺機組通過驗收……這些有關重大裝備自主創新的成果,讓人們在這個經濟動蕩的嚴冬里感到一股暖流,一股熱量!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下一篇:
?
德力西電氣召開2008年度供應商大會?
12月12日,德力西電氣公司2008年度供應商大會在工業園隆重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