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打造自主創新能力 裝備工業成就輝煌

時間:2008-12-23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改革開放30年,中國機械工業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改革開放30年,中國機械工業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具體表現為:   一是成功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   機械工業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改革開放”總方針,率先突破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品分配方式,解脫生產資料不是商品的束縛,使機械產品走入市場;同時開放價格,實行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價格的機制,按照市場規則,企業自主參與競爭。   回望機械工業30年,其顯著特征是國企改革成效顯著,民營企業迅速崛起,外資企業異常活躍。   目前,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所需,關系國家經濟安全的重大裝備主要由國企或國有控股企業承擔。民營企業率先在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領域取得優勢后,又適時參與國企改革并購重組。外資企業在搶灘中國市場后,近幾年又加快了本土化進程,目前在高技術領域或產業鏈高端優勢明顯。   2006年統計數據顯示,民營企業的銷售收入占總量的39.13%,國有企業為33.07%,外資品牌企業為27.8%。   二是機械工業實現了超高速的發展,在世界制造業中的地位顯著提高。   2007年,全行業的工業增加值約1.8萬億元,是1978年的180多倍,年均增長19.6%;工業總產值7.3萬億元,是1978年的170多倍,年均增長19.4%。   一些主要產品的產量也有了大幅提升:2007年發電設備產量達到12991萬千瓦,是1978年的27倍;數控機床產量12.33萬臺,是1978年的210多倍。   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發電設備年產量已占世界總產量的50%左右,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對全球發電設備凈增量的貢獻率在50%以上。中國機床工業在世界上的排名從1978年第12位提高到2007年的第3位。   三是機械工業利用開放的機遇,加強與跨國公司的合作與合資,對促進機械工業的振興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合作與合資的意義在于:首先是引進了生產管理、技術管理、質量管理、供應鏈管理、銷售管理、人才管理、資金管理等先進管理經驗,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其次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機械工業建設改造資金的不足。最后是提高了產品的檔次和水平,擴大了機械產品的出口。   四是機械工業依托重大技術裝備項目,始終抓住自主創新這一核心,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線,加強組織協調,實現了在一些重要領域中技術的跨越發展。機械工業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先進技術裝備的能力不斷增強,國內市場機械產品自給率已從改革開放之初不到60%,發展到2007年的80%以上,基本改變了先進機械裝備主要依靠進口的被動局面。   現在,國家建設所需的多數電力工業裝備已基本可立足國內制造,1.2萬米特深井石油鉆機、百萬噸級乙烯成套裝置、現代化大型鋼鐵企業全流程技術裝備、特大型露天礦成套設備、大型井下礦和洗選廠設備、日產萬噸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盾構機等先進技術裝備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五是機械工業的出口貿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出口產品結構改善,市場趨于多元化,由凈進口變為凈出口。   中國機械產品出口總額2007年達到1929.15億美元,是1978年的739倍,年均增長25.9%。中國機械產品出口額由1984年的世界第30位上升為世界第4位。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