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負增長,元器件應用走向何方?
無論是全球市場,還是中國市場,2017年智能手機出貨量均出現下降,此為史上首次。
市場分析機構IDC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比2016年減少0.1%,降至14.724億部。而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區域市場,中國早在2014年就進入低速發展期,但負增長還是第一次出現,根據市場分析機構Canalys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總出貨量為4.59億部,年比下降4%,尤其是第四季度的出貨量為1.13億部,與上年同期相比,跌幅達到了14%。
中美等國手機更新換代周期正在變長,手機廠商數量在快速減少,市場份額進一步向寡頭集中,手機市場逐漸步PC市場后塵,突破性創新難覓,格局日益固化。
5G帶來新場景
不過,智能手機市場也孕育著新變數,第五代通信技術(5G)的商用化落地,將為智能手機應用拓展更多想象空間。在5G規劃的三大應用場景中,增強移動寬帶(eMBB)就主要針對泛手機應用場景。所謂移動寬帶的增強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覆蓋范圍更廣、流量密度更高、傳輸速率更快。
相比4G,5G通信流量密度提升1000倍,傳輸速率提升100倍,網絡側能效提升100倍,移動性也從支持350公里每小時提升到支持500公里每小時--從而可覆蓋高鐵線路,這些參數的提升,使得移動網絡的覆蓋范圍與應用場地更為廣泛,在大型會場、購物中心、辦公樓等人流密集的大規模建筑中移動通信的體驗將大幅改善,特別對遠程辦公、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等應用有極大促進作用。
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產業,也亟待5G基礎設施來激活。VR與AR對網絡最低要求約為200Mbps,而多人實時交互內容的速度至少需要數Gpbs,4G網絡難以支撐。5G通信高傳輸速率、低延時及高通信容量,將使得VR與AR在去掉有線連接時,也不會出現分辨率與刷新率不夠的問題。
自動駕駛推動車載通信發展
作為5G的另一個主打應用場景,高可靠低延時(uRLLC)模式主要針對汽車及工業應用。日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車輛管理局(DMV)表示,2018年4月起,遠程監控的無人駕駛汽車將可以在加州道路上進行測試。在此之前所上路的無人駕駛汽車,都需要安全員坐在方向盤后面時刻監測車輛狀態,但是從4月開始,真正的無人車將會開始上路,安全員可以遠程對車輛進行監控。這一規定出臺,必將進一步促進車載通信的發展。
當前,專用短距離通信(DSRC)與基于蜂窩網絡技術的車載通信(C-V2X)均有各自的支持者。DSRC發展較早,至今已有十余年歷史,技術相對成熟。C-V2X發展較晚,2015年初,由3GPP(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正式啟動基于C-V2X的技術需求和標準化研究,于2016年3月完成C-V2X需求研究,2016年初3GPP架構工作組啟動C-V2X架構研究,于2016年底完成標準化。3GPP于2017年宣布了第一套基于蜂窩技術的V2I(汽車基礎設施通信)和V2V(車間通信)通信的C-V2X物理層標準。
DSRC在美國和歐盟發展較好,歐洲已經開始的自動駕駛貨車編隊主要采用DSRC技術,恩智浦和瑞薩等公司在DSRC芯片上已經有很多的應用案例。但是3GPP實力也非常強大,華為、愛立信、英特爾、諾基亞、高通等也在積極推動C-V2X芯片和設備產業化,奧迪、豐田等車企紛紛聯合通信企業開展C-V2X技術測試。C-V2X在產業化進程方面與DSRC的差距逐漸減少。
車載通信遠期目標是將汽車變成一個巨大的移動終端,但由于車載通信對可靠性、容錯性與安全性要求極高,發展速度肯定不像消費電子市場一樣一蹴而就。不過,汽車聯網化、電動化與智能化的發展方向已經不可阻擋,壁壘森嚴的汽車產業近幾年涌入了數百家新公司,這些新公司幾乎沒有一家去從事傳統汽車開發,都在瞄準智能化電動汽車這個方向。
電動化趨勢無人能擋
而傳統汽車廠商也開始求變,對純電動汽車發展不太熱衷的豐田汽車,在2017年下半年對公司架構進行了大調整,并宣布將在2020年左右推出10款純電動車型,豐田章男更是在2018年消費電子展上表示,豐田公司將轉型為一家出行服務公司。歐洲幾大汽車公司在純電動路線上也開始加大投入,寶馬投資2.4億美元欲打造全球最大電池研發中心,戴姆勒也投資5億歐元自建電池工廠,大眾汽車甚至宣布至2030年前,將在電池與電動汽車領域投資700億歐元。
原本成熟僵化的汽車市場格局,在新技術沖擊下,有了不確定性,傳統汽車供應鏈架構正在面臨重構,零部件供應商,尤其是主要芯片供應商對于汽車產業的主導權將增強,如果汽車真的成為超級移動終端,則汽車產業供應鏈有可能被供應商所主導。
物聯網看NBIoT
還有一些市場,正在從自由生長逐漸走向成熟。物聯網應用就是如此,雖然碎片化狀況依然存在,聯網標準仍不統一,聯網設備安全尚無根本解決辦法,但市場對于物聯網的接受度明顯在提升,尤其在工業及商用物聯網領域特別明顯,工業物聯網的投資回報有明確數字可以參考,相對而言,商業模式不清晰仍然是消費物聯網不溫不火的關鍵原因。
2018年NBIoT如何破局將是物聯網市場的最大看點。讓電信運營商參與到物聯網生態中,將對整個物聯網市場產生重大影響,智能家庭、智慧樓宇、智能零售等消費類物聯網市場將有望得到更大地推動力。
真正的機會時常在意料之外
而區塊鏈與人工智能等熱點技術也可以融入到物聯網中。這一輪人工智能熱潮已經持續了兩年多,很多初創公司產品在2018年要開始落地,目前人工智能最成熟的應用都集中在視頻(圖片)與音頻處理領域,安防監控等物聯網終端設備是它們天然的目標。
2017年,區塊鏈對電子產業鏈的影響莫過于比特幣礦機。由于比特幣市場火爆,礦機供不應求,竟然造成了多種元器件供應緊張。比特大陸在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的市場份額僅次于華為海思,位列大陸設計公司第二位,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晶圓制造供應緊張,還有分析師認為,陶瓷積層電容(MLCC)的缺貨也與礦機熱相關,從比特大陸一臺礦機用到約190顆專用芯片,可以判斷出用來濾波去耦的MLCC電容數量至少在5000顆以上。
這種意料之外的應用火爆起來,對整個供應鏈的沖擊非常大(因為此前生產預算沒有估計在內),而2017年存儲器的價格飆漲,也讓三星把英特爾拉下馬,成為新的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廠商,終結了英特爾連續24年霸榜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