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市場發展的局勢大好,新能源汽車補貼調整的消息也是傳的沸沸揚揚,近日工信部宣布新能源汽車補貼調整勢在必行。
“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和保有量的不斷提高,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一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逐步凸顯。”1月2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2018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表示。
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我國新能源汽車取得了突破性地發展。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79.4萬輛,銷量77.7萬輛,產量占比達到了汽車總產量的2.7%,連續三年居世界首位;技術水平有了顯著的提升,乘用車主流車型的續駛里程已經達到300公里以上,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充電網絡的建設在穩步推進,截止到去年年底,全國共建成公共樁21.4萬個,同比增長51%,保有量居全球首位。
然而苗圩強調,在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穩步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短板。他指出,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存在四個問題。
在基礎設施方面,充電基礎設施結構性供給不足,整體規模仍顯滯后。充電設施的布局不夠合理,可持續的商業發展模式還沒有形成。
在政策體系方面,中央政府各部門之間、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支持政策的銜接還不夠充分。不同形式的地方保護主義仍然存在,部分城市設置地方目錄,導致消費者選擇車型空間大大的壓縮,造成了市場的割裂,抑制了發展的活力。
在核心技術方面,從動力電池來看,高端產品與國外的差距不大,但產業整體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在先進技術研發、產品的一致性保障以及國際化發展方面,與跨國企業相比,仍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此外,后市場流通服務體系還有待健全。在售后服務方面,不同品牌新能源汽車的質保內容參差不齊,售后服務配套體系滯后,對培育消費市場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汽車企業要根據積分辦法中平均燃料消耗量的標準和新能源汽車比例的要求,盡早進行產品研發和生產布局。”苗圩說,雙積分辦法已經發布,但部分企業還面臨著較大的達標壓力,以2016年為例,123家汽車整車企業當中,有42家沒有達到燃料消耗量標準的要求。不少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產品規劃布局方面,距離2019年和2020年積分比例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補貼調整勢在必行,如果我們推遲到2020年底一次性調整,還不如分段釋放調整的壓力,讓大家平穩渡過退坡的影響。同時加快建立市場化的積分交易平臺,提供多種交易方式功能,還要研究制定積分經濟管理的措施,激活積分交易市場。提前研究發布2020年后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的要求,加快建立商用車積分管理制度。”苗圩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