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陶瓷產業的發展階段論提醒陶瓷人,當代的中國陶瓷應該建立起一個與世界陶瓷生產中心和基地地位相適應、相配套的新的產業體系。如管理模式、自然環境保護、物流、市場開發、藝術設計、會展、技術進步等。
本文將歷經萬年的中國陶瓷發展過程按其生產力水平劃分為3個階段,上世紀上半葉以前可算為一段。這一段的中國陶瓷是陶與瓷創始和漫長的發展豐富和積累。其特點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民間作坊式的生產模式。雖然規模不大,但陶瓷的制作工藝技術,仍然在世界上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為世界留下許多絕世精品,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傳統陶瓷。5000年前有陶器;夏商周春秋時期有建陶和原始瓷;隋唐五代時期有青瓷、白瓷、黃釉、花釉、黑釉;宋遼金時期有耀州瓷、鈞瓷、龍泉瓷,有耀州窯、鈞窯、汝窯、哥窯、官窯;明清時期有景德鎮瓷和御器廠。歷代都對陶瓷業的發展做出過開拓性、突破性的貢獻,都為后人留下了讓人銘記、讓人著迷、讓人記述追索的珍品。上世紀中葉至上世紀末的50年,可算為另一階段,這一階段的中國陶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傳統陶瓷開始向現代工業化生產轉變,陶瓷產業經濟逐步擴大;二是建筑衛生陶瓷與裝備的崛起,在世紀末達到一個高峰。進入21世紀,可算為又一新階段。這一階段中國陶瓷的最大特點是在世界東方建成一個強大的包括潔具、墻地磚、日用美術瓷裝備在內的傳統陶瓷產業中心或稱基地,中國成為世界傳統陶瓷產品和建陶裝備的最大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陶瓷產業經濟成為國內許多地方的經濟支柱產業。
中國陶瓷這個水火土的產物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由于其具備無可替代的實用性、功能性、文化藝術性、獨特工藝和國際性等屬性,使之成為地球上最古老而又最具生命力的產業,成為可以上下5000年而又永不湮滅的產業。
陶瓷產業的發展階段論提醒陶瓷人,當代的中國陶瓷應該建立起一個與世界陶瓷生產中心和基地地位相適應、相配套的新的產業體系。如管理模式、自然環境保護、物流、市場開發、藝術設計、會展、技術進步等。反過來說,當前中國傳統陶瓷面臨的資源使用不夠合理、有些產區生產企業過于密集使環境受到一定的污染等重大問題,是否可以認為就是對中國陶瓷發展到現階段的定位缺乏應有的認識、應有的策劃和準備,即應制定科學的產業規劃和產業政策。
當代的中國陶瓷業如果期望有一個較好前景,下面的幾個問題應給予充分的重視和拿出必要的具體措施。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謀求更大發展
實踐已經說明,中國陶瓷太講究傳統,可以出精品,但沒有實現做大做強,只有行業主產品實行現代工業化生產才有出路。近些年,中國陶瓷生產技術、工藝、裝備能發展這么快,關鍵在于國人制瓷能力由傳統經驗型走過模仿型之后,又走向自主創新型,個別還是原創型的,取得很好的結果,這就是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最好例證。
這些年中國的陶瓷潔具、陶瓷墻地磚及相關配件發展很快,在國內外打造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對地方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建陶產業也逐步成為社會接受的產業。但這些年來有一些產區產業集群過于密集,環境容量小,致使自然環境受到一定的污染和損害,產業受到拒絕、限制或轉移。
總之,作為陶瓷產業的發展模式是傳統和現代的融合,作為產業遠景規劃的基本原則是做到被社會所接受。這是一條有中國特色又可堅持持續發展的道路。
用與治的平衡,實現產業和諧發展
作為中國陶瓷產業發展之路的提法已經探討了許多年,節能、降耗、減排、環保、創新既是國家建設和諧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又符合了國家政府有關部門的提法,更是中國陶瓷走到了今天應盡的社會責任和大勢所趨。
下面是一些行業的概略統計數字。按當前產品結構的產量計算,年產150億件日用瓷,均重按0.3千克/件計;年產50億平方米的墻地磚,均重按20千克/平方米計;年產兩億標件潔具,均重按15千克/件計,3項產品一年的總重達億噸以上,折算為天然礦物原料的年用量達1.5億噸以上。按佛山產區調查墻地磚生產的煤電耗用水平的數據,每噸瓷耗能約為210千克~290千克標煤/噸瓷,現在即便將三大品種的噸瓷能耗取為260千克標煤/噸瓷,全行業年耗用標煤約4000萬噸以上。這個行業的生產線、流水作業線達萬條以上,即便按每線百人計算,一線的就業崗位人員也在百萬以上。加上必要的配套人員,行業的就業人數絕不低于200萬人。按以上的行業生產產量和今年上半年的國內外銷售均價計算,總產值達2500億~3000億元人民幣。傳統陶瓷業的另一筆無形或無法用數字計算的財富是其文化藝術性、思想性的價值。
上述具體的數字可以引伸出對這個行業功過的評說。一方面,的確要投入很多的人力和消耗很大的物力,另一方面是有收獲也有一些損害。所以,陶瓷在這個世界上歷來就是有所爭議但又不能撲滅的全球產業。依筆者看來,最好的評說就是兩個字:用和治。用與治達到科學的平衡,則產業獲得和諧發展;用多于治,就像發展陶瓷但又不投資防治污染,肯定不行;治多于用,投入必大,產品成本高,導致競爭力下降,對行業也不利。在使用問題上強調合理使用比只強調數量的降低重要,因為諸如某些廢渣、礦渣、低質料、紅坯料等如能合理使用,恰恰能利用行業工藝技術的優勢達到與環保互補的目的。在防治的問題上要強調科學治理。筆者對陶瓷產業歷來持有下述觀點。
1.陶瓷業是一個富有“源遠流長、獨特工藝、文化載體、現代科技”屬性的行業。可以說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中國最具世界影響力的產業,是一個與千家萬戶有關的產業。
2.陶瓷業是一個在各個行業中最具互補性的產業。如果將“陶瓷的一生”分為生產和使用兩個階段,生產階段有些負面問題的話,產品的使用階段卻能為環保、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無法估量的貢獻。
3.陶瓷業面臨的許多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資源、環保等許多問題都能在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后靠技術進步獲得解決。也因此,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國家,包括德、日、意、美、法等國都有陶瓷工業。
4.陶瓷行業是一門制造業。制造業對于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起的作用是眾所周知的,特別是對鄉鎮、中小城市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巨大。
5.陶瓷業作為國家眾多產業之一,應該十分明確地定位于是受保護和保留的傳統產業,應該不斷用新技術提升這個產業。即陶瓷業是一個可以改造提升的產業。
6.為了抑制當前陶瓷業的負面影響,及時制定科學的、可操作性的產業政策非常必要。例如,通過限制磚的過大、過厚、過多拋光一項,所用資源與能耗完全能做到節省或減量,即節能、降耗、減排在這個產業仍有很大空間。
綜上所述,節能、降耗、減排和環境保護實際上是同一個系統的問題。政策是為解決問題提供必要的保障。創新是解決問題的動力,也是產業發展的牽引力。這一條路也可作為當代政府給陶瓷產業發展的紅線圖,可看作產業發展的空間領域。因此,只有此一條路才是綜合治理的途徑。
建立“反陶瓷”理念
陶瓷人愛陶瓷是理所當然,但不要太多的揚長護短,建立“反陶瓷”理念,有時會顯得十分科學和必要。
現代化的建筑衛生陶瓷工業在二三十年前是很受歡迎的,國家鼓勵,地方支持。二三十年后,一些地方情況變了,盡管這個產業曾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一部分人也因此而富了起來,但把環境損害了,資源“吃光”了,土地利用價值降低了。現在有些企業搞轉移、異地擴張、搬遷,如果工藝、技術、裝備、環保等措施沒有創新,不早建立“反陶瓷”理念,若干年之后,同樣會走上不歸路。
當前,有關部門對陶瓷產業強調并帶有一定強制性的下達節能、降耗、減排、環保指標和評估,完全可以理解為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警告,對產業發展發出“反陶瓷”的聲音。
“三大資源”、“四個生產”支撐陶瓷產業發展
縱觀當代世界傳統陶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有三大資源的支撐,即物質資源、市場資源、人力資源。盡管解決的方法可以各式各樣,但三大支撐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我國發展陶瓷業的經驗總結和啟迪。
物質資源包括天然礦物原料和能源兩大項。陶瓷生產的一大特點就是使用的原料是直接采集地球上無所不在的泥、砂、石等礦物原料。筆者對于中國陶瓷原料問題歷來持有下述觀點:中國有豐富的傳統陶瓷生產原料,但要堅持合理使用,特別是與自然環境開發和保護結合起來;對一些原料(如黑泥)應實行禁止出口;鼓勵優質原料進口;原料實行專業化、標準化、系列化、市場化供應;原料加工制備是當前行業環保的重點防治點,也是主要的能耗點,原料加工的新工藝新裝備開發對節能、降耗、環保、節地等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依據國情,逐步將原料采集、堆存、加工和產品加工分離對環保節地有重要意義。
雖然我國陶瓷幾年產量增長較快,但80%以上的產品都是在國內消費的。沒有國內大市場,中國陶瓷業不可能有今天的局面。只要市場存在,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陶瓷業就一定會發展得很好。市場既是商品與金錢的轉換場所,也是產業的牽引力。陶瓷業的基本建設,不要忽視市場建設,應該將市場的規范行為、信用建設包括進去。市場是產業發展的終端,將市場建設好也是產業健康、高水平的基本要素。
中國陶瓷產業的人力資源是有保障的,但不能忽視兩大問題。一是企業要逐步提高文明生產水平,勞動生產條件好了,工資福利待遇好了,文化氛圍好了,就能留住人才;二是要大力提高人力群體的技術文化素質和能力,包括許多企業生產一線操作的技能。高水平、高能力的技工為提高裝備的壽命、發揮裝備能力、提高生產率、節能降耗、保證產品質量等均能起重要作用。
未來中國陶瓷生產形式要堅持實現新型現代工業化生產、清潔生產、文明生產、國際化生產。現代化加上新型兩字更多體現創新和環保。清潔生產是國策所求,特別是在人口密集、工業發達或城市周邊設廠的基本要求和條件。文明生產是當前我國許多陶瓷廠家要解決或改善的實際問題。
我國陶瓷產業需要有一套好的產業政策
陶瓷是一個貼近社會的產業。陶瓷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產業;今天的中國陶瓷已經是一個年產值達幾千億元,提供百萬以上就業崗位的產業。當今的中國社會,企業和家庭一樣,是社會的一個經濟細胞。企業、協會、政府三者密不可分,共同促進陶瓷產業發展。要解決陶瓷產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陶瓷業要實現健康發展,就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同時,政府要出臺好的產業政策作保證。
以我國的佛山陶瓷產區為例。佛山石灣是地處珠江支流邊上一個有5000年歷史的陶都。“石灣公仔”、“石灣瓦”享譽中外。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之后,佛山產區通過經濟體制和產品結構的轉變,在原國家建材局等部門的支持下,20年間佛山的陶瓷人一舉將佛山產區建設成為世界建筑衛生陶瓷與裝備的兩大生產基地之一(另一為意大利國),一直引領中國建陶業的發展。佛山陶瓷今后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很值得陶瓷界及政府有關部門深思。
產業政策的制定非常必要。例如陶瓷生產的環境保護問題。按國家環保部門及有關部門的法律法規標準辦是應該的,但在一些陶瓷產區,當地政府環保部門特別增加了一些規定內容。要大力幫助企業強盛起來,才算是真正地解決問題。使用資源、生產產品、造成環境損害的主體是企業,現在要解決問題的主體仍然是企業。可謂解鈴還需系鈴人。當企業沒有能力或能力不足時,一切都是空話。所以政府、協會對企業不僅要提要求,更要想到讓企業如何富起來,能力提高起來,強盛起來,才有能力來解決問題。
要提升產業的支撐能力。現在陶瓷業既面臨技術問題,也面臨經濟問題。例如環境保護,政府、協會、企業都有一個共識,要搞好要治理。但怎么治理?以除塵為例,多年來下達了不少的科研項目,至今也拿不出一套切實可靠的除塵技術成果。
陶瓷產業近年來有許多好的倡議、提法,但未能兌現的原因,有人說是差距大,其實是支撐能力不足。例如提出實行清潔生產、文明生產,但支持的成套技術、裝備在哪里?驗收保障體系在哪里?
強盛的陶瓷產業需要有一批科技精英人才、高水平的研究部門和人才培訓基地的支持。這些年來,國家、省、市各級科技部門也列入了一些研發課題,但真正將之變為生產力的、產業化的項目成果有多少?產學研結合以企業為主搞科研是一條路子,但不應該是唯一萬能的路子,現在很多成果年年有驗收、有鑒定、有評估,共性不足或存在的問題是科學數據和基礎理論的支撐不足,讓人質疑其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推廣性。
我國陶瓷業當其規模還小的時候,資源、環境問題在社會上幾乎被忽略。但當其達到世界大國規模的時候,資源、環境等問題就成為突出的社會性問題被提出來了。概括起來就是產業結構、產業聯系、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布局、產業政策等產業經濟學研究內容所涉及的問題。所以筆者認為我國陶瓷產業發展要加強產業經濟學的研究。
產業發展的理論問題
當前,我國傳統陶瓷產業生存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比較雜亂的現象。究其原因,至少有兩個方面。一是這個產業由過去的計劃經濟、國營或集體所有制時代一下子跨入完全的市場化所帶來的;二是這個產業目前缺乏大家所普遍認同的科學發展理論指導。下面是一些例子。
1.中國傳統陶瓷發展模式是“中國制式”、“中國智式”還是“中國創造”?有一點是需要堅持下去的,即傳統陶瓷不能丟開“傳統”兩字。辭海解讀傳統意義就是“由歷史沿傳而來的思想、道德、風俗、藝術、制度等”。中國陶瓷不論用什么式,離開自己的陶瓷風俗、藝術、思想,就會缺乏中國元素、中國特色。
2.陶瓷產業集(族)群化發展問題。本文上述的3個發展階段中,前兩個階段中國陶瓷基本上是集群化發展的。到了第三階段的現在,人們對此觀念提出質疑了。看來,太集中不利,太分散也有問題。
3.陶瓷總部經濟問題。陶瓷總部經濟是否能建立起來,目前有兩個鮮明的觀點:一是“死路一條論”,基本否定,認為陶瓷總部經濟沒有生產基地和生產企業的支撐是不可能建立的;另一個是認為能建,是解決環保的一項舉措。到底在中國國情條件下,在傳統陶瓷這個特定的行業下能不能搞成總部陶瓷,又是一個理論問題。
4.傳統陶瓷生產基地的轉移、擴張和提升問題。近兩三年,許多傳統陶瓷產區的企業面臨著異地轉移、改造、提升問題。當前也有兩個鮮明的觀點:一是“關、轉、停”、“趕走污染”策略;另一個是用新技術提升的策略。筆者在三五年前明確地表白過,“佛山陶瓷不能走”、“中國陶瓷不能走”,現在仍然堅持這個觀點。看來用新技術和科技進步提升產業水平,解決產業存在的污染、資源合理利用等問題,必要時作適當的調整,包括異地轉移和擴張,是一條比較符合實際的路子。
5.傳統陶瓷的應用開拓空間有多大?目前,傳統陶瓷產品主要是民用和建筑裝飾材料。最近,我國利用自己的知識產權生產制造了陶瓷板(規格900×1800×3~6毫米),未來也許能生產陶瓷紙,陶瓷涂料等新產品。如此看來,將陶瓷看作用品、載體、材料,其應用開拓空間就會更大。
6.循環經濟如何在傳統產業中得到切實的應用?陶瓷這個產業,由于其獨特的工藝和原料采集使用的特點,利用廢渣、廢品、低質料和次生原料等來生產環保產品的前景是存在的。將來也許能夠成為一個能體現循環經濟效益效果的最好產業。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下一篇:
?
全集成微流控芯片體液DNA分析系統的研制通過驗收?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秦建華、林炳承研究員主持的中科院儀器研制項目“全集成微流控芯片體液DNA分析系統的研制”通過了院計劃財務局組織的專家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