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技術突破大盤點

時間:2018-01-04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科技的發展已然超越我們的想象,技術的創新不斷令我們咋舌。回顧2017年,我們可以看到納米級LED突破芯片間傳輸速率限制、世界首款72層3D NAND問世以及1nm工藝制造出現等一系列技術的不斷突破,為未來時代譜寫新的篇章。

科技的發展已然超越我們的想象,技術的創新不斷令我們咋舌。回顧2017年,我們可以看到納米級LED突破芯片間傳輸速率限制、世界首款72層3DNAND問世以及1nm工藝制造出現等一系列技術的不斷突破,為未來時代譜寫新的篇章。值此背景之下,OFweek電子工程網小編為各位讀者總結了其中十項最新的技術突破,以供大家了解電子行業最前沿的發展趨勢。

一、石墨烯打造OLED電極獲重大突破

2017年1月初,研究人員通過石墨烯制造出OLED電極,這也為石墨烯在OLED產業的發展拉開了序幕。據了解,石墨烯擁有高畫質、柔性超薄、高對比、低能耗等特點,它能打造硬度優良、導電優秀、柔性觸控、超級透明的優秀觸控面板材料。而這次研究人員用石墨烯打造OLED電極就是一項重大突破。

據專家介紹,附著到OLED的電極尺寸約為2cmx1cm,它使用化學氣相沉積(CVD)工藝制造,其中甲烷和氫氣被泵入真空室中,銅板被加熱到800℃。這兩種氣體發生化學反應,并當甲烷溶解到銅中時,其在表面上形成石墨烯原子。一旦該層充分形成,使整個裝置冷卻,施加保護性聚合物片,然后化學蝕刻掉銅以顯露純石墨烯的單原子層。

Fraunhofer有機電子學、電子束和等離子體技術FEP項目負責人BeatriceBeyer博士說,“這是極苛刻材料研究和集成的真正突破。雖然這不是第一個在其構造中使用石墨烯的柔性顯示屏,但它首次引入OLED技術,向全色屏幕和快速響應時間邁出一大步。”

中國石墨烯產業聯盟表示,目前全球石墨烯年產能達到百噸級,未來5-10年將達到千噸級。到2020年,全球石墨烯市場規模將超1000億元。

二、我國5nm碳納米管CMOS器件究新實現新突破

1月20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彭練矛和張志勇課題組在碳納米管電子學領域取得的世界級突破:首次制備出5納米柵長的高性能碳納米晶體管,并證明其性能超越同等尺寸的硅基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將晶體管性能推至理論極限。

據了解,該課題組通過優化器件結構和制備工藝,首次實現了柵長為10nm的碳納米管頂柵CMOS場效應晶體管(對應于5nm技術節點),p型和n型器件的亞閾值擺幅(subthresholdswing,SS)均為70mV/DEC。

【盤點】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技術突破

5nm柵長碳管晶體管(A、采用金屬接觸的碳管晶體管截面透射電鏡圖,以及采用石墨烯作為接觸的碳管晶體管掃描電鏡圖;B、石墨烯作為接觸的碳管晶體管示意圖;C、5nm柵長碳管晶體管的轉移曲線)

【盤點】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技術突破

碳管CMOS器件與傳統半導體器件的比較(A、基于碳管陣列的場效應晶體管結構示意圖,B-D、碳管CMOS器件與傳統材料晶體管的比較)

器件性能不僅遠遠超過已發表的所有碳納米管器件,并且更低的工作電壓(0.4V)下,p型和n型晶體管性能均超過了目前最好的(Intel公司的14nm節點)硅基CMOS器件在0.7V電壓下工作的性能。特別碳管CMOS晶體管本征門延時達到了0.062ps,相當于14納米硅基CMOS器件(0.22ps)的1/3。

與此同時,課題組也研究接觸尺寸縮減對器件性能的影響,探索器件整體尺寸的縮減,將碳管器件的接觸電極長度縮減至25nm,在保證器件性能的前提下,實現了整體尺寸為60nm的碳管晶體管,并且成功演示了整體長度為240nm的碳管CMOS反相器,這是目前所實現的最小的納米反相器電路。

三、納米級LED突破芯片間傳輸速率限制

2月中旬,荷蘭愛因霍芬科技大學(EindhovenUniversityof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期刊中發表有關芯片上波導耦合納米柱金屬腔發光二極管的最新研究。研究人員展示一種接合至硅基板的納米級LED層堆棧,并可耦合至磷化銦(InP)薄膜波導形成光閘耦合器。

據了解,這種nano-LED采用次微米級的納米柱形狀,其效率較前一代組件更高1000倍,在室溫下的輸出功率僅幾奈瓦(nW),相形之下,先前的研究結果約為皮瓦(pW)級輸出功率。根據該研究論文顯示,這種組件能夠展現相當高的外部量子效率。而在低溫時,研究人員發布的功率級為50nW,相當于在1Gb/s速率下每位傳輸超過400個光子,這一數字遠遠高于理想接收器的散粒噪聲極限靈敏度。該組件作業于電信波長(1.55μm),能以頻率高達5GHz的脈沖波形產生器進行調變。

【盤點】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技術突破

硅基板上的納米柱狀LED示意圖

研究人員表示,由于短距離互連的損耗低,以及整合接收器技術持續進展,這一功率級可望以超精巧的光源實現芯片內部的數據傳輸。

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種表面鈍化方法,能夠進一步為nano-LED提高100倍的效率,同時透過改善奧姆接觸進一步降低功耗。

四、助力量子通信發展我國研制出百毫秒級高效量子存儲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和包小輝等采用冷原子系綜,在國際上首次研制出百毫秒級高效量子存儲器,為遠距離量子中繼系統的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該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所謂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量子通信這門學科已逐步從理論走向實驗,并向實用化發展,主要涉及的領域包括:量子密碼通信、量子遠程傳態和量子密集編碼等。量子通信具有高效率和絕對安全等特點,是目前國際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學的研究熱點。

近年來,網絡安全問題一直頗受世界關注,各種網絡安全事件頻出。隨著“棱鏡門”等事件的發展和全球政治形勢的變化,信息安全引起世界各國重視。量子通信系統的問世,解決了未來量子計算時代的網絡安全問題。而在量子保密通信應用領域,我國走在了世界前列。

2012年,中國科學家、中科大教授潘建偉等人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百公里量級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糾纏分發,研發出毫秒級的高效量子存儲器,為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訊衛星”奠定技術基礎。2016年8月16日,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然而,2012年研發的存儲器其存儲時間仍與遠距離量子中繼的實際需求相距較遠。近年來,潘建偉團隊發展了三維光晶格限制原子運動等多項關鍵實驗技術,使得原子運動導致的退相干得到大幅抑制,并最終成功實現了存儲壽命達到0.22秒、讀出效率達到76%的高性能量子存儲器。

五、日本研究團隊制作了高質量2英寸GaN芯片和MOSFET

日本三菱化學及富士電機、豐田中央研究所、京都大學、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聯合團隊成功解決了在氮化鎵(GaN)芯片上形成GaN元件功率半導體關鍵技術。GaN功率半導體是碳化硅功率半導體的下一代技術。日本通過發光二極管的開發積累了GaN元件技術,GaN芯片生產量占據世界最高份額。若做到現有技術的實用化,將處于世界優勢地位。

功率半導體有利于家電、汽車、電車等的節能,產業需求很大。GaN功率半導體中,硅基板上形成橫型GaN系的高電子遷移率晶體管等設備已經量產,但是,GaN基板上形成GaN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MOSFET)高性能設備的研究剛剛起步。美國也在積極研究,世界開發競爭激烈。

日聯合團隊制作了高質量2英寸GaN芯片和MOSFET。三菱化學面向功率半導體改良了GaN芯片量產技術“氨熱熱法”。優化晶體成長條件,將芯片平均缺陷密度,減少到以往的數百分之一、每1平方厘米數千個水平。他們2018年度目標是使缺陷進一步降低1位數以上,實現4英寸大尺寸芯片。

六、SK海力士推出世界首款72層3DNAND

【盤點】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技術突破

4月11日,SK海力士正式宣布推出世界首款72層256Gb3DNAND閃存,基于TLC陣列。這也是在2016年11月首顆48層3DNAND芯片宣布僅僅5個月之后,SK海力士再次取得的重大突破。

據介紹,相比于之前推出的48層3DNAND芯片,72層芯片將單元數量提升了1.5倍,生產效率增加了30%。同時,由于加入了高速電路設計,72層芯片的內部運行速度達到了48芯片的2倍,讀寫性能大幅增加20%。

SK海力士表示,72層3DNAND芯片將于今年下半年大規模生產,滿足高性能固態硬盤和智能手機設備的需求。

七、美國科研人員宣布實現1nm工藝制造

【盤點】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技術突破

5月初,美國能源部(DOE)下屬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科研人員日前宣布創造了新的世界記錄,他們成功制造了尺寸只有1nm的印刷設備,使用還是電子束印刷工藝而非傳統的光刻印刷技術。

這個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創造性地使用了電子顯微鏡造出了比普通EBL(電子束印刷)工藝所能做出的更小的尺寸,電子敏感性材料在聚焦電子束的作用下尺寸大大縮小,達到了可以操縱單個原子的地步。他們造出的這個工具可以極大地改變材料的性能,從導電變成光傳輸以及在這兩種狀態下交互。

他們的這項成就是在能源部下屬的功能納米材料中心完成的,1nm印刷使用的是STEM(掃描投射電子顯微鏡),被隔開11nm,這樣一來每平方毫米就能實現1萬億個特征點的密度。通過偏差修正STEM在5nm半柵極在氫氧硅酸鹽類抗蝕劑下實現了2nm分辨率。

事實上這也不是科學家第一次實現1nm級別的工藝,去年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另一個國家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也宣布過1nm工藝,他們使用的是納米碳管和二硫化鉬等新材料。同樣地,這項技術也不會很快投入量產,因為碳納米管晶體管跟這里的PMMA、電子束光刻一樣跟目前的半導體工藝有明顯區別,要讓廠商們一下子全部淘汰現有設備,這簡直是不可能的。

八、科學家造出“全球最薄”納米線

【盤點】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技術突破

5月下旬,劍橋和華威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碲(tellurium)注入碳納米管,成功制造出了“全球最薄”的納米線(將電線縮小到單原子串的寬度)。

其實在三維(3D)世界中,是沒有純一維(1D)或二維(2D)材料的。即使是一張薄紙片,它也是有厚度的,但為了簡化思考,我們可以把石墨烯這種單原子層材料認為是只有長度和寬度。

這種“一維究極納米線”的理念,和二維的石墨烯材料有著共通之處。它由碲元素制成,僅單原子寬高。但出于穩定性的考慮,研究人員們還是將它“禁錮”在了碳納米管中。

不過這種單原子微觀尺度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原子經常演繹出與照科學家設想不一致的行為。另外缺少結構束縛的話,一維材料就很容易分解掉。

據論文作者PauloMedeiros表示,處理尺度如此微小的材料時,通常需要將它放在某個表面上。但問題是,這些表面通常具有電抗性。然而碳納米管在化學上相當惰性,不僅能夠固定住這種一維結構,還不影響它的導電性。這只是我們開始系統理解一維材料物理和化學性質的開始,仍有許多基本的物理知識等待著我們去揭開。

此外團隊還發現,通過改變納米管的直徑,他們能夠控制碲的其它特性。通常情況下,該元素是一種半導體。但在嚴格限制的條件下,它的行為就更像是一種金屬了。

九、蘋果公布新專利藍牙傳感器汽車之間可互相通信

8月21日,蘋果公司公布最新的專利,此專利是利用傳感器技術幫助實現汽車之間相互通信。這款傳感器的技術類似于藍牙短程無線通信,可以掃描車輛周邊環境,并與其它車輛、傳感器和GPS進行數據傳輸。

據了解,蘋果公司此次開發的傳感器類似于藍牙短距離無線技術,可以掃描周圍環境,與其他汽車、傳感器和GPS系統進行通信,也可更新司機的儀表盤顯示,以提醒駕駛員路上有疾馳而過的車輛或救護車。蘋果并未表示此項技術將用于自動駕駛領域,而是將其描述為類似增強版的倒車雷達和盲區探測系統,這些系統已在汽車中普遍應用。

汽車之間相互通信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早在2002年汽車通訊聯盟博通公司一直在研究這種技術,高通也有類似解決方案。

蘋果公司此時推出藍牙傳感器專利是意義的,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表示“正在大力投資建立自動系統,其中一個主要應用就是汽車。”目前蘋果已有改良的移動操作系統CarPlay,它被設計用于汽車。隨著自動駕駛汽車承擔更多司機的傳統職責,像CarPlay這樣的系統可能會得到更廣泛的使用。

十、高通推出首款5G調制解調器芯片組

10月17日,高通在香港宣布正式推出首款面向移動終端的5G調制解調器芯片組,并成功演示了全球首個與移動設備的5G數據連接。同時高通還展示了首個面向新一代蜂窩連接的5G智能手機參考設計。

高通的此次測試在位于圣迭戈的QualcommTechnologies實驗室測試進行,實驗表明,高通的驍龍X50NR調制解調器芯片組已經通過多個100MHz5G載波實現了每秒千兆的下載速度,這比現在使用4GLTE無線網絡的智能手機的下載速度要快好幾倍。同時高通也在28GHz毫米波頻段上完成了數據連接,目前高通X505G基帶僅支持28GHzmmWave毫米波規范,也只有韓國KT、美國Verizon兩家運營商支持。

為了演示移動設備的5G數據連接,高通還帶來了首款5G智能手機作為參考設計。據悉這款手機采用了全面屏設計,正面指紋,支持屏下指紋識別,后置雙攝,厚度為9mm。高通表示,5G智能手機和網絡將會在2019年上半年實現商用,期間5G基帶、射頻、網絡等還需要1-2年的調試時間。

高通執行副總裁CristianoAmon表示:“這項重要里程碑和我們的5G智能手機參考設計充分展現了QualcommTechnologies正在推動移動終端領域內5G新空口的發展,以提升全球消費者的移動寬帶體驗。”

其實,在去年高通就發布了全球首個5G基帶方案“SnapdragonX505GModem”,而在2月份的高通5G峰會上已經宣布完成本次測試的5G新空口(NewRadio),并預計2018年會有相關設備面世。

除了高通,英特爾、蘋果、華為等廠商都在著力推動5G革命。5G技術將有可能成為未來物聯網技術普及的基礎。據高通QCT技術副總裁李維興介紹,5G技術有望被用于能源管理、可穿戴設備、聯網醫療、物體追蹤以及環境監測等領域。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