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迅速崛起,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其中,BAT三巨頭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在這波發展浪潮中所起到的推動作用是顯著的。為了獲取未來競爭優勢,三大巨頭在人工智能領域持續發力,毫不退讓。
2017人工智能“三國風云”BAT誰將登頂?
2017年,從“AlphaGo”戰勝人類圍棋世界冠軍,到自動駕駛技術進入L4級別;從從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到工信部出臺《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人工智能正催動一場涉及方方面面的大變革。
為了在這場席卷全球的大變革中取得發展先機與未來優勢,各大科技企業紛紛加快人工智能領域布局,搶占時代制高點。作為一場徹底的技術革新,以前存在的各種壁壘正被不斷打破,新一輪群雄逐鹿中,誰能笑到最后尚未可知。
目前,谷歌、英特爾、英偉達等國際巨頭依托強大的技術實力與資源儲備,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上領先全球。而國內的BAT三巨頭——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也在人工智能領域持續發力,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那么,這一年來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具體有哪些動作,各自的優勢方向又在哪里呢?
阿里巴巴:注重技術落地強化人才培養
2017年7月5日,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首度公開亮相。據悉,該機構負責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消費級AI產品的研發,推出的第一款產品就是大家熟悉的智能語音終端設備“天貓精靈X1”。
以做電商起家的阿里巴巴已經成長為全球巨頭企業之一,但是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卻頗為低調。不過,低調不意味著低效,反而,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轉化應用上十分積極,已然富有成效。
例如智能客服“阿里小蜜”。早在2015年7月,阿里巴巴就發布這款人工智能購物助理虛擬機器人。此外,機房巡邏員“天巡”、人工智能設計師“魯班”等,皆是阿里巴巴推出的代表性產品,而且都展現出了非常值得稱贊的實用性。
當然,阿里巴巴最值得一說的還是其精心打造的“ET大腦”。2016年,阿里巴巴發布了阿里云人工智能ET,近日,其宣布,將ET從單點的技能升級為具備全局智能的ET大腦,成為全球產業人工智能的拓荒者。其中,ET大腦家族成員中的ET城市大腦作為首批入選“人工智能國家隊”的平臺,更是BAT三巨頭中最早實現落地且看到成效的解決方案。
此外,2017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推出“NASA”計劃,面向機器學習、芯片、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組建新團隊,在未來20年為服務20億人儲備核心科技。在10月份召開的杭州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又宣布成立“達摩院”,致力于網羅全球頂尖人才,并計劃在未來3年投入1000億元致力于涵蓋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的研究。
這樣的阿里巴巴是不是出乎你的預料?是的,不會被淘寶、天貓、支付寶束縛了你的思維,阿里巴巴想要做的、能夠做的可遠不止這些。
騰訊:以業務為驅動場景優勢明顯
在BAT中,騰訊是最晚入局人工智能領域的。手握微信、QQ,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危機感并沒有百度那般緊迫。不過,在人工智能熱潮的涌動以及國家對人工智能愈發重視的趨勢下,騰訊也開始加快了追趕速度。
2016年,騰訊建立人工智能實驗室AILab;
2017年4月25日,騰訊推出智能語音助手“騰訊叮當”;
2017年6月22日,騰訊發布戰略產品“智能云”;
2017年6月22日,騰訊發布人工智能語音平臺“小微”;
2017年8月3日,騰訊發布人工智能醫療產品“騰訊覓影”;
可以看出,騰訊的人工智能布局主要以業務為驅動。對于騰訊而言,根據業務和消費者需求來發展技術與產品幾乎已經成為其一直以來的“定律”。同時,騰訊的場景優勢也為其加速人工智能產品落地提供了關鍵支撐。
現階段,騰訊集中深化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專注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四大垂直領域,圍繞文本、圖像、語音、視頻、游戲和硬件這6類智能產品,以及智能輿情、智能醫療、智能游戲、智能音箱4條主線布局人工智能。
百度:走“正循環”道路推動技術商業化
2013年,百度就成立了深度學習研究院,李彥宏親自出任院長,成為BAT三巨頭中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的公司。百度發展人工智能更注重于開發技術、搭建平臺、開放生態,然后再到場景應用,這樣的“正循環”為其帶來了一定的發展優勢。
如今,據數據統計,百度已經擁有2000多項的人工智能專利。僅在智能語音方面,百度的發明專利就有超過400項。而在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上,百度的進展也頗為迅猛,不僅開放了“Apollo”自動駕駛技術平臺,更宣布了一系列量產計劃,還把測試車輛開上了五環。
從目前的情況分析,百度“先技術后場景”的思路正在逐漸調整,開始重視應用場景,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商用化。除了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兼顧搜索、信息流、手機百度等傳統主流業務,百度也積極布局人工智能金融、智能云、自動駕駛汽車、智能語音等領域,加速構建人工智能產業生態鏈。
綜合可見,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思路、布局雖然有部分重合,但是具體的側重方向還是有所不同的。如今,在BAT三巨頭以及其他國內主要企業的引領下,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正快速崛起。在這樣的機遇期中,中國要想搶占有利位置,還需要更多“BAT們”成長起來,實現“百花齊放”,從而促進產業發展多元化,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領域積極、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