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人工智能技術新浪潮 無人駕駛駛入快車道

時間:2017-12-1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幾年前,無人駕駛好像離我們還很遠,更像是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元素,然而現在確實已經來到我們生活當中。這一切,源于人工智能技術新浪潮。

12月2日上午,4臺“阿爾法巴智能駕駛公交系統”的深圳巴士集團公交車在福田保稅區首發試運行。根據體驗過的乘客反映,這些無人駕駛的巴士轉彎流暢,遇到障礙物會自動繞行,行人橫穿馬路時會緊急剎車避讓,到站時自行靠邊停。如果不是親眼看見空空的方向盤,你可能還以為坐上的是某個經驗豐富的“老司機”開的車。據報道,這是全球首次在開放道路上進行的智能駕駛公交試運行。

幾年前,無人駕駛好像離我們還很遠,更像是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元素,然而現在確實已經來到我們生活當中。這一切,源于人工智能技術新浪潮。

網友觀點:

@qwang:我是不是不用考駕照了!

@目的港:司機終于可以使用上班玩手機了。

@沒V蛇皮果:以后看到沒有人的車,不用擔心是午夜驚悚了,哈哈。

@rlir:無人駕駛的時代比想象來的更快!

@熊壹個:相比人類各種奇葩駕駛者,我更愿意相信人工智能技術的能力。

未來已來

人工智能(AI)被認為是繼電力和互聯網之后又一次對人類社會產生顛覆式影響的技術,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人工智能成為“爆款”話題,包括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等中國科技圈大佬都談到了人工智能。事實上,在人工智能的新浪潮中確實頻頻閃現中國企業的身影。

以中國互聯網BAT三巨頭為例,百度已經宣布了“AllinAI”戰略,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發投入也是逐年提高,2016年研發投入占到其總營收的15.3%,李彥宏還表示2018年要開始量產無人汽車;阿里巴巴今年年中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發消費級AI產品,并且投資商湯科技在內的5家AI公司;騰訊不但成立公司級的人工智能實驗室AILab,還在美國西雅圖設立了海外實驗室,并且投資美國數家AI技術公司。值得注意的是,BAT三巨頭的研發人員幾乎都占員工總數的一半,高于谷歌的38%和微軟的32%。

除了三巨頭之外,其他例如美團、滴滴、科大訊飛等也正根據各自行業特性發力人工智能技術,其中科大訊飛早在2011年就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個語音識別DNN(深度神經網絡)系統,又在2014年設立“超級大腦”,今年還與安徽醫院共同設立“智能醫院”,用AI助力醫療;在中國智能語音市場上,2015年科大訊飛就已經獲得44.2%的市場份額。

政策引導與草根創新的結合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將發展人工智能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而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表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初步形成完整產業鏈條。可見,中國對于人工智能的布局是有著頂層設計的。

中國許多地方政府都在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與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并將其定位為當地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即使是國內經濟相對落后的貴州省,竟然云集阿里巴巴、騰訊、蘋果以及高通等行業巨頭的大數據中心,原因在于政府財政政策推動,貴州省儼然成為中國的“大數據中心”。

短評:AI時代背后的國家競爭

人工智能技術能被用于能源、金融和國防系統等領域,因此人工智能將引發全球地緣政治的變革,背后包含著深刻的國家競爭。目前世界上在人工智能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主要是中美兩國,全球人工智能領袖依然是美國。據媒體統計,截止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業總數達到2542家,其中美國擁有1078家,占42%;中國其次,擁有592家,占23%。然而中國卻存在著很大的“彎道超車”的可能性。

首先,中國擁有基數龐大的網民。中國超過7億的網民規模幾乎是美國總人口的兩倍,因此在中國可以看到大量不同的用戶行為,也就是說中國擁有更高層次的“超大型實驗室”來試驗各種人工智能應用。

其次,由政策引導到草根創新的全方位結合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提供“養分極其充足的土壤”。高盛發表的一份名為《中國在人工智能中崛起》的報告中提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領先的AI、基礎研究、技術應用前端的領先力量,AI將會助力中國建設智能經濟、智能社會,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領導者。高盛的預測是有根據的,2014和2015年中國發布關于AI的論文數達到了世界第一,被引用次數也達到了世界第一。若高盛的預測成真,那么也意味著全球地緣政治的游戲規則將隨之改變。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