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上用設計軟件畫好模型、轉換成可打印文件,一鍵喚醒3D打印機的噴槍,便能利用塑料、光敏樹脂抑或金屬一層一層地堆疊出實物。這不只是用微波爐大小的桌面級3D打印機制作玩具或模型的場景,工業巨頭們已開始嘗試利用工業級3D打印設備直接生產最終使用的零部件。
但在3D打印行業從業者及分析師眼里,這項“革命性”技術的價值及其對傳統生產流程和觀念的“破壞性”還遠沒有發揮到極致。目前3D打印的應用市場正從設計環節的原型制作上升到定制化工具的生產制造階段,但要實現用該技術批量生產最終零部件尚有一段距離。
根據安永(EY)去年對全球范圍內900家公司的調研報告,只有8%的企業將3D打印納入公司戰略高度,16%的企業認為該技術很重要,但仍在評估其重要性。被稱為顛覆性技術的3D打印已誕生30年,其普及為什么沒有想象中快?有業內人士認為,3D打印不會大規模取代傳統制造業。要實現直接打印零件,除了技術和材料性能提升之外,傳統生產觀念的革新也需要一定時間。如何讓市場更愿意利用3D打印?在中國,Stratasys選擇給打印材料降價。
與傳統的切削加工“做減法”不同,3D打印(增材制造)逆其道而行,通過逐層增加材料的方式制造三維實體物件。無需切割、鉆孔或后續機械加工,3D打印具有快速成型、高度靈活、節約成本的優勢。它并不在乎幾何圖形有多復雜,相反,越復雜的結構可能由于鏤空越多,用料越少、成本更低,這與傳統生產恰恰相反。
3D打印應用的發展路徑可分為三個階段,原型制作-工裝夾具的制造-打印最終零部件,層層推進。目前,最大的應用領域仍然是原型制作,也就是借助3D打印縮短產品設計循環,加速推向市場。目前市場正處于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的拐點,最終零件生產開始起步。到2019年前后,3D打印在最終零件生產的應用將超過工具制作的應用。
在第三階段,最終零部件對材料韌度、表面光滑度和美觀性的要求及打印技術的要求都更高。目前,3D打印所使用材料的功能性讓這項技術距離最終零件批量生產還有一定差距,比如還無法滿足車輛量產在高溫、抗沖擊等方面的要求。3D打印行業面前的挑戰是,提高材料和軟硬件性能,以確保打印更加精確、可靠和可重復。
正在測試小批量3D打印大型零件可行性的福特汽車公司也認為,現階段3D打印還無法承擔大規模的汽車零部件制造,但對于那些成交量較低的定制化訂單或者賽車制造,這無疑是更優越的制造方式。
除了打印設備本身的運營維護費用之外,3D打印材料高昂的價格,一直是阻礙該技術普及的重要原因。在美國,3D打印技術已經開始逐漸從原型制造過渡到定制化工具的生產制造,相比于美國等成熟市場,3D打印在中國的應用滯后,仍大量停留在概念性的原型設計階段,用戶對于打印材料的價格敏感性也就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