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光伏“領跑者”基地名單和規模正式出爐。
11月22日,國家能源局官網公示了2017年光伏發電領跑基地優選結果,共有十個應用領跑基地和三個技術領跑基地入選。
其中,推薦入選的十個應用領跑基地分別位于山西大同、山西壽陽、陜西渭南、河北海興、吉林白城、江蘇泗洪、青海格爾木、內蒙古達拉特旗、青海德令哈和江蘇寶應。推薦入選的三個技術領跑基地分別位于江西上饒、山西長治和陜西銅川。
公示稱,光伏領跑基地規劃規模共計為16.58GW(其中應用領跑基地占15.08GW,技術領跑基地占1.5GW),而本期規模為6.5GW,整體相較于去年總計5.5GW的規模有所擴大。
此前能源局的《關于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的指導意見》明確,每期領跑基地控制規模為8GW,其中應用領跑基地和技術領跑基地規模分別不超過6.5GW和1.5GW。
光伏“領跑者”計劃是國家為了加快實現2020年光伏發電用電側平價上網目標,自2015年開始計劃每年通過制定激勵政策,鼓勵選用同類可比范圍內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光伏產品。該計劃啟動后,光伏標桿上網電價大幅降低,收效顯著。
2017年5月,“領跑者”計劃的涵義進一步擴展,新添“超級領跑者”項目。
目前,光伏“領跑者”基地包括應用領跑基地和技術領跑基地兩塊。其中前者主要為已實現批量制造且技術領先的光伏產品提供市場支持;而后者,也就是業內通稱的“超級領跑者”基地,則主要面向尚未批量制造的前沿技術和突破性技術產品。
根據此前能源局下發的《關于推進光伏發電“領跑者”計劃實施和2017年領跑基地建設有關要求的通知》,2017年擬建設不超過10個應用領跑基地和3個技術領跑基地,應分別于2018年底和2019年上半年之前全部建成并網發電。
業內認為,未來光伏“領跑者”基地將成為集中式光伏項目的主要形式。
截至2016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缺口已超過500億元,最長拖欠周期三年。由于國家面臨著巨大的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撥付壓力,未來受指標控制的光伏項目(多為集中式)市場空間將愈來愈有限,而不受指標控制的分布式項目資源將越來越搶手。
今年前三季度,分布式光伏市場增速逾300%。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本月還聯合下發通知,明確將于2018年1月31日前在試點地區啟動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即分布式發電項目單位(含個人)可與配電網內就近電力用戶進行電力交易,由電網企業承擔電力輸送并按標準收取“過網費”。
這針對分布式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一直以來,分布式光伏主要是通過“全額上網”、“自發自用,余額上網”兩種模式來賺取補貼,而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為其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即直接向用戶售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