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在突襲微信失敗后,阿里巴巴社交軟件“來往”團隊中以陳航為首的幾個成員搬進了湖畔花園,來往在這里改頭換面為主打企業社交的“釘釘”,陳航的職位變為阿里釘釘CEO。
釘釘不斷升級,11月19日,阿里釘釘在深圳發布釘釘4.0版,并發布了三款配套的智能辦工硬件產品,釘釘智能前臺、釘釘智能通訊中心和釘釘智能投屏。
已經很難再用企業社交軟件去定義釘釘。社交只是入口,釘釘已經變成一個平臺,一個toB的企業服務提供商。在中國,依靠企業服務成為獨角獸的公司少之又少;而在美國,僅Oracle、SAP、Salesforce三家公司的市值已經超過了3500億美元,在投融資戰場上展露崢嶸的公司中,toB和toC勢均力敵。
毫無疑問,中國企業服務市場還是一片藍海,在這個市場跑馬圈地的公司不僅是釘釘一家,企業微信悄悄推陳革新,功能不斷優化;美團大象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突襲微信失敗后,釘釘顯然走向了一個更廣闊的市場:企業服務。用陳航的話,釘釘趕上了風口,中國中小企業從傳統的紙質辦公時代,進入云和移動時代。
但某種程度上這只是一個美好藍圖。一財科技記者采訪發現,即便已經是釘釘用戶,一些企業在員工入職等事項上還是表現“保守”,重要資料、流程不會通過電子檔來保存和審批。
阿里、騰訊角逐企業服務戰場
放眼全球,主打toB、企業服務的公司已經在科技領域登堂入室,如SAP、Salesforce、Infor等。這些公司“低調而神秘”,獲得不菲融資成為行業獨角獸。而在中國,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以C端為導向,龐大的C端用戶締造了BAT王國,締造了美團、滴滴、摩拜等獨角獸,但鮮有toB公司展露崢嶸。中國企業服務市場還是一片尚未開發的價值洼地。
盯上企業服務市場的公司不只阿里釘釘一家。釘釘曾經無法撼動的社交巨頭微信,也在反攻企業社交,2016年4月,微信上線專門面向企業的即時通訊軟件微信企業版,并為企業提供解決方案;美團團隊內部孵化的美團大象被認為是釘釘的有力對手,當匿名社交平臺出現爆料稱接到公司下發的戰書“2018年第二季度把釘釘干趴下”時,大家普遍猜測這個公司是指美團,盡管后者曾經予以否認。
釘釘和企業微信的優勢是基礎版免費。雙十一期間,釘釘推出了硬件產品M2的“酷公司0元購機計劃”,釘釘企業在提升自己移動智能辦公能力后,可以免費獲得這款產品。對于美團大象來說,“新美大”下游眾多小型商家接近形成自有生態,美團點評推進的技術開放平臺,也透露了建立為中小消費商家服務的生態想法。
在億歐企業服務副主編黃志磊看來,釘釘和企業微信面臨的共同缺點替換成本相對較低,一旦企業進入中大型階段,定制產品的適宜性會替換掉釘釘和企業微信。
與此同時,Infor、Salesforce等國際企業服務巨頭已經在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企業服務市場會是什么格局?是否會像生活社交、電子商務那樣形成一家獨大之勢,還是釘釘、企業微信、美團大象三足鼎立,或是被外企通吃?
“目前來看中國企業更接地氣,中小企業會更喜歡;大型企業市場定制化依然是主導,但更多是在細分業務模塊開展定制。”黃志磊稱。
和美國企業服務市場大中型企業貢獻主要營收不同,在中國,中小企業才是主角,中小企業是市場服務主體。在4.0發布會上,陳航宣布釘釘企業用戶數已經達到了500萬。此前陳航也曾在接受采訪時透露,釘釘用戶以中小企業居多。
黃志磊認為,企業服務每個業務模塊太多,市場最后不會只剩幾家巨頭存在,共贏局面是可以期待的,“中小企業做企業服務可以占據長尾市場,可以做生態系統中的小草角色。細分領域市場機會依舊存在,在細分業務管理模塊、流程設置以及技術改造上,足夠小的市場也有百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