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已經開始悄然步入機器人時代,近年來機器人市場也保持著快速增長的趨勢,工業機器人連續5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應用市場。在巨大的市場潛力以及中央政府相關政策的帶動下,各地政府、社會資本紛紛瞄準了機器人這一新興產業,各大機器人廠商也開始擴建新廠增加產量。
三個月內,新時達接連三座新工廠奠基:8月17日,上海新時達機器人有限公司年產10000套工業機器人新工廠在上海市嘉定區舉行奠基儀式;9月12日,新時達集團曉奧工業智能裝備(蘇州)有限公司汽車智能化柔性焊接生產線項目新建廠房(一期工程)在蘇州昆山高新區產業園舉行了奠基典禮;10月10日,新時達集團眾為興東莞松山湖產業園奠基儀式隆重舉行,建成后將實現年產10000臺機器人和100000套運動控制系統。至此,新時達分別在上海、昆山、東莞建設3個機器人研發與產業化基地,彰顯出新時達在工業機器人智能制造領域的雄心壯志。借此時機,中國機器人網采訪到新時達電氣總裁蔡亮先生和新時達機器人市場部經理張鎮奎先生,了解到國產機器人產能的布局規劃。
積極響應國家戰略規劃產能提速
自2009年《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臺以來,國家對智能裝備制造業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2016年12月工信部發布的《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研制60種以上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50%。同時,《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等產業扶持政策將陸續頒布,推動產業加速發展。
就具體目標來看,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從2013年“每萬名工人30臺”到2015年“每萬名工人50臺”,增加67%;根據國家發展策略,2020年目標為“每萬名工人150臺”,達到初步的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目標。前瞻產業研究院《智能制造裝備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報告》預計到2020年,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銷售收入將超過3萬億元,未來五年的CAGR超25%??梢娭悄苤圃煅b備產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新時達機器人市場部經理張鎮奎先生介紹,《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指出,到2020年培育2-3家年產萬臺以上,規模達百億的機器人龍頭企業。新時達積極響應國家戰略,應對市場需求,規劃了產能提速,在過去的三個月奠基了三個新工廠,預計到2018年底即將擁有20000臺/年的產能,力爭成為機器人龍頭企業。
新時達新工廠圖
未來制約國產機器人發展的主要瓶頸
新時達電氣總裁蔡亮先生認為,目前制約中國機器人發展的瓶頸主要有四點:產品性能、產品品牌、產品產能和成本控制,國產機器人企業在不斷發展,產品性能和產品品牌與國外廠商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在未來三到五年,制約國產機器人最大的瓶頸將會是產能,隨著產能的提升,成本也會下降。
產能提升需要提前布局,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至少需要一到兩年的準備時間,工廠建設、生產線布置、工人招募、供應商配合等各環節準備好才能實現產能的釋放。
今年8月份,新時達機器人與國內優秀系統集成商廣東利迅達機器人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簽訂300臺工業機器人供貨合同。加上前兩次訂單后,新時達已累計機器人大訂單量近800臺,年度訂單總量超過2000臺,工廠產能逼近極限,所以擴大產能既是當下的迫切需求,也是未來發展的必要準備。
隨著三個工廠的逐漸開工,未來新時達機器人將繼續深耕智能制造領域,將進一步擴充產能、滿足日益增加的訂單出貨需求,繼續鞏固和擴大新時達在國產高品質機器人研發、測試、仿真、工程等領域的領先優勢。為中國的智能化領域提供最具競爭力的品牌機器人,為中國制造2025提供最有特色的運動控制系統,為世界工業4.0提供綜合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