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我國醫療人工智能發展的元年,人工智能呈現“井噴式”的創新發展,全方位地滲透到人們日常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近年來,Facebook所開發的人工智能助手“M”能夠通過機器學習掃描對話中使用的詞匯,并向用戶推薦相關活動或服務。而國內的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與百度也早已分別推出自己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應用DTPAI與百度大腦,前者可以無需編寫新的代碼進行用戶行為預測,后者則具備視、聽、說及規劃決策等能力。
伴隨著人工智能如火如荼地發展,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發展也已步入快車道,在醫療領域最成熟的人工智能應用Watson已經完全投入商用,國內一批走在醫療改革前沿的三甲醫院已率先引進人工智能技術,多家醫院選擇與百洋智能科技合作引進WatsonforOncology(WfO),首先在腫瘤治療領域實現了臨床應用。醫療行業也因此由“冷兵器時代”逐步邁入了一個人工智能的“熱兵器時代”。
人工智能開啟新時代
據IBMWatsonHealth中國地區的戰略合作伙伴百洋智能科技介紹說,WfO已陸續在國內9省21市的27家三甲醫院部署Watson多學科會診中心,并已經為診斷明確的近千名腫瘤患者快速制定了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定制化治療方案。這充分證明,已經有一部分走在技術前沿的醫生開始掌握了人工智能技術。
解放軍南京八一醫院副院長、全軍腫瘤中心主任、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副理事長秦叔逵教授表示:“腫瘤已經成為人類高發的常見疾病,我國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在信息爆炸時代,醫生無法長期獲取、吸收龐大的醫學文獻和知識,也不能快速地緊跟國內外先進的醫療數據和形勢,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將頂尖腫瘤專家的深厚功底和臨床經驗,與現代化信息進行有機結合,幫助臨床腫瘤醫生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并成為臨床腫瘤醫生的伙伴和助手。”
據國家癌癥中心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癌癥新發病例數及死亡人數分別為429.2萬例和281.4萬例,相當于平均每天1.2萬人新患癌癥、7700人死于癌癥。目前國內的腫瘤疾病發展趨勢不容樂觀,而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醫生的時間和精力卻極為有限,很難閱讀所有的文獻和知識以及緊跟國內外先進的數據和形勢。
“Watson推進了醫療的升級,從循證醫學向認知醫學發展。人工智能不能代替醫生,Watson只是醫生的助手,這正如槍炮不能代表士兵。但是,每個士兵都希望擁有火力十足的裝備,醫生也同樣希望全副武裝,將豐富的臨床經驗與理性的判斷相結合成為新時代需要的‘智能醫生’。借此,普通醫生將逐漸與掌握Watson的醫生產生知識鴻溝,醫療行業也將全面從冷兵器時代步入熱兵器時代。”百洋醫藥集團董事長付鋼指出。
人工智能成醫療升級改革的“關鍵棋”
我國人口基數大、醫療資源分布不足等客觀原因則使人工智能醫療落地應用成為一種剛需,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我國醫療升級改革的關鍵一子。有了人工智能的應用,我國醫療行業也將駛入智慧醫療的“快車道”。
307醫院乳腺腫瘤科主任、中國臨床腫瘤協會乳腺癌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江澤飛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已經慢慢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尤其在腫瘤治療領域開始發光發熱。對待人工智能,我們不要排斥,更不能恐懼,‘機器’總是為人服務的。有些時候人工智能與醫生的建議不一致,但做決策的永遠是人,多一種思路也能幫助醫生構建全面的診療思維。”
河北醫科大第一醫院腫瘤科副主任李娜表示:“人工智能的到來給臨床腫瘤醫生及醫院帶來了與國際一流的精準且定制的腫瘤治療方案接軌的機會,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幫助醫生確立循證的以患者為中心的個體化治療方案,也將加快我院對年輕醫生的培養,更好地提升我國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業內人士表示,人工智能的成功應用體現了整個醫療體系在歷經改革后的明天,隨著機器學習的不斷加強,加之國家政策的推動,消費升級的需求,人工智能會為醫療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醫療行業已經邁入了人工智能的“熱兵器時代”,醫生將逐步升級為智能醫生,醫療服務體系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后也將爆發出巨大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