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智能制造的發展需警惕“空心化”風險

時間:2017-10-12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中國智能制造的發展存在“空心化”風險,智能制造的巨大需求很有可能成為少數國外核心技術擁有企業的盛宴。

中國智能制造的發展存在“空心化”風險,智能制造的巨大需求很有可能成為少數國外核心技術擁有企業的盛宴。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可是,在不掌握核心技術和制造工藝的情況下貿然“進攻”,就很有可能演變為充斥著大量外國技術和裝備的“智能制造”,這無異于又一次“市場換技術”。

正如中國企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近日在第十四屆中國制造業國際論壇上所指出的,中國智能制造的發展存在“空心化”風險,很有可能出現智能制造的巨大需求成為少數國外核心技術擁有企業的盛宴。

要想規避“空心化”的風險,中國智能制造企業當務之急就是腳踏實地地精益生產。

還沒做好準備

“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概念,“互聯網+制造”就是德國推出的“工業4.0”,美國將其稱為“工業互聯網”,中國稱之為“中國制造2025”,但三者的本質內容卻是一致的,都指向一個核心——智能制造。

然而,面對智能制造的來襲,很多人并沒有做好準備。全球制造業領袖峰會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被調查者中,只有13%的人表示已經完全理解了“工業4.0”,準備好面對所有的挑戰;64%的人只在某種程度上做好準備,而仍有大部分人表示完全沒有準備好。

全球制造業領袖峰會聯合發起人DavidR.Brousell表示,技術、組織、領導力這三個維度的變化,才能撐起真正的智能制造,其中最大的挑戰或將集中在領導力上。未來,協作將在制造企業當中成為越來越重要的部分。“工業4.0”要想達到未來愿景,就需要跨部門、跨界限地進行領導,并了解相關信息從而應對變化,更好地利用員工的技術和技能。

“我們在下一代領導力的調查當中發現,企業領導人當中,有很多還是覺得并不能保證未來一定能夠成功。”DavidR.Brousell說,“工業4.0是任何一個制造商都無法懷疑的趨勢,唯一的問題就是你能否去好好利用它,這是所有制造商都要面臨的一個挑戰。”

同樣沒有做好準備的還有中國的制造企業,朱宏任表示,雖然對于新一輪工業革命廣大企業都熱情高漲,但是在智能制造的認識、路徑選擇、重點改造方向、實施策略等方面還存在許多的困惑和誤區。

企業的困惑并非空穴來風,中國制造業成功轉型智能化的確沒有十足的把握。“當前,跨國軟件巨頭加快布局智能制造的生產控制及操作系統,而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所需要的關鍵基礎零部件、操作系統及工業軟件卻嚴重缺失,形成智能硬件發展的硬傷。”朱宏任分析道。

新華三集團副總裁李立也以數字化為例表示,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還處在一個非常初級的起步階段。85%的中國企業仍然處在數字化轉型的探索階段,60%的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信息化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

不僅如此,朱宏任還指出另一個問題,國內尚未形成智能制造的產業生態,不管是傳統工業控制領域,還是信息化領域的單個系統解決方案商,都難以滿足企業智能化改造。總體來看,中國尚未形成一批擁有較強國際競爭力、有架構體系的供應商。

在管理上精準發力

在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院長王玉林看來,智能制造的發展必須依靠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雙輪驅動,技術創新就是要集中在制造數字化和人工智能化上,管理創新就是要解決與智能制造匹配的全價值鏈問題,打通科研、生產,其基礎就是精益管理,從而實現成本最低化,企業效率最大化。

王玉林認為,精益管理核心就是全價值鏈體系化,全價值鏈體系化就要從技術研發到采購供應,從生產制造到經營管理以及直接創造價值的環節,都要成為精益管理的實施主體。

“從管理的全要素、運營的全流程,全方位地進行價值流分析,全面優化業務流程,消滅那些不能產生價值的環節和活動,并把成本、研發周期、勞動生產力等經營指標的改善作為經營管理長效的評價標準。”王玉林說。

MC(中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清海也指出,支持精益生產的必須是高層的創新意識。他說:“如果企業想推進精益鏈的管理,經營者、管理者對于精益的認知是首位的,因為掌握公司資源的是高級管理人才,他們如果沒有這個認知就會造成下面一大堆人的怨氣。推進精益,研發的人不會懂,一定是高層對精益的認知非常關鍵。”

馬清海表示,中國企業要發展智能制造,還必須要有自己的技術和產品的傳承,否則再怎么數字化、智能化,也沒有意義。企業必須要學會革自己的命,繼承的同時還要創新。

王玉林則建議建立共享知識庫。以流程構建為依托,以知識庫為支撐,建立全面的標準件、元器件、基本的材料等的知識庫,并建立共享使用機制,將有利于促進智能制造的興起。

“如果說智能制造是一場即將深刻影響中國制造業的浪潮,那么制造思維變革為首要,員工和企業的精益思想、管理與創新驅動為支撐,設備系統的升級為基礎,各個環節都缺一不可。”朱宏任總結道。

朱宏任還建議,中國要確立“以我為主、需求牽引、多路徑協同推進”的智能制造發展思路,充分發揮國內消費需求升級和各類產業智能化改造需求的市場牽引作用,由行業龍頭企業牽頭,政府支持運用市場機制組成創新產業聯盟,充分鼓勵各產業、企業探索多種路線的智能制造發展路徑。

仍需腳踏實地

事實上,中國有很多產品都講究精雕細刻,這些產品在小規模生產的時候質量能夠保證,但是一遇到大量生產,質量就出現了問題,所以世界上認為中國制造是中低端制造。

“中國的企業做智能制造能到西門子這種程度的也是鳳毛麟角,如果精益生產基礎沒有達到的話,那么盲目地提‘智能制造’好像有點貪大,一定要腳踏實地,按自己的發展階段,把應該做的事情做好。”天津友發鋼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茂津直言。

如何腳踏實地?愛波瑞集團副總裁王月有著更深的認識,“過去我們講精益生產,總認為是生產制造系統的事,但是研發、采購、服務在價值鏈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研發方面,5%的投入可能決定了80%的成果。”

王月認為,大規模個性化的定制對于企業研發設計提出了空前的挑戰。發揮整體的價值鏈上每一個環節,才能把企業經營效果、效率、價值做到最大。

他表示,企業價值鏈分為研發設計、采購工業、生產制造、提高服務四大環節,而在未來,生產制造的價值對企業會越來越低。由于個性化的需求,企業要在研發、服務、營銷環節上提升價值,才能面對未來的全球化市場。

此外,追求市場服務的高附加值,也是企業又一個獲利的源泉。“比如,中國中車的智能倉庫、智能物流、智能配送在精益的基礎上已經擴大到整體供應鏈和供應商,甚至外部企業的身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王月舉例說。

他還表示,制造體系的深耕潛挖將是精益持續改進的動力。“德國的制造業工廠,精益制造就做得非常扎實。企業要成功就必須得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品牌。企業高新技術的創新用以滿足不同顧客的個性化需求,并且提高企業的含金量和品牌效應。”

“此外,要延伸精益全價值鏈在企業產品服務領域里的作用,拓展獲利的渠道。還要進行模塊化導入,搭建網絡信息化和數字化系統。用精益全價值鏈管理夯實企業的基礎,實現智能制造。”王月補充道。

“不管德國企業也好,中國的制造業也好,一定要安下心來,踏踏實實做好精益,把精益全價值鏈一步一步做到位,一步一步通過數字化向智能化邁進。”王月說。

更多資訊請關注智能制造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