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梯行業協會理事長李守林介紹,目前國內電梯年產量已超140萬臺,而全球年需求量在110萬臺左右,產能過剩導致市場競爭逐年加劇產生“價格戰”。
康力電梯董事長王友林在演講
近年來我國電梯產業迅速發展,已經成為電梯大國,無論從電梯制造的數量上還是電梯保有量上都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但同時,國內電梯制造業面臨著產能過剩,同質化嚴重,原材料價格上漲利潤下降等壓力。
在9月26日舉辦的2017中國電梯自主品牌質量提升高峰論壇上,有與會代表指出,中國電梯制造要瞄準品牌與質量,立足質量提升打造品牌優勢,不能再繼續價格戰。戰略管理專家、斯邁普電梯顧問高劍鋒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新技術、保有市場的更新以及家中電梯將會是電梯行業未來三塊可以大有所為的市場。
電梯行業產能過剩
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梯生產和消費市場。
根據中國電梯行業協會理事長李守林在2017中國電梯自主品牌質量提升高峰論壇上的介紹,目前我國電梯保有量已達500多萬臺,并且還在以每年至少60萬臺的速度增長。而我國電梯產品的產量、銷量均居全球首位,電梯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50%以上,目前,我國電梯年產量已超過140萬臺,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梯生產和消費市場。
而國家質檢總局特種設備處處長張宏偉介紹,2016年我國電梯出口量大于進口量。不過他同時指出,國內電梯企業起步晚,發展時間短,受制于規模和實力,品牌意識不強,品牌知名度不高,多數企業實力較弱,沒有形成規模效應。
我國電梯行業目前有整機制造企業約有600余家,高劍鋒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行業集中度非常高,前十名的市場占有率已遠遠超過50%。從規模上看,奧的斯、迅達、通力、三菱、蒂森克虜伯、三菱、日立等外資品牌列前;其次為康力電梯(002367,SZ)、江南嘉捷(601313,SH)、遠大智能(002689,SZ)、廣日電梯、快意電梯(002774,SZ)、梅輪電梯(603321,SH)等國內企業。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電梯產業已出現產能過剩局面。
李守林認為,目前中國電梯行業全面進入了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的調整期,目前產能嚴重過剩問題亟待解決。據他介紹,目前國內電梯年產量已超140萬臺,而全球年需求量在110萬臺左右,產能過剩導致市場競爭逐年加劇產生“價格戰”。高劍鋒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指出,近年來有大量新企業進入電梯行業,同時原有企業增加產能,加大了供應量;但同時,近幾年房地產市場增速放緩,其需求的增長并未跟上電梯的增量。
電梯產業存三大發展機遇
去年年底開始,原材料價格上漲,進一步壓縮了企業利潤空間。高劍鋒認為,這可能對一些預先拿到定價訂單的大企業來說影響較小,但對一些對上游與下游均缺乏議價實力的小企業來說,其將會處境艱難,未來可能會有一批這樣的小企業被兼并或是選擇退出。
對于行業未來,除了呼吁結束“價格戰”外,有與會人士還指出,要加強品牌實力與科研技術。目前國內企業在技術上與外企依然存在不小差距,一些核心零部件技術還依靠外資,不過近年來差距逐步縮小,國內企業也愈發重視技術升級,如康力電梯近日建成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電梯試驗塔。
對于電梯產業前景,蘇州市質監局副局長曹明華認為,從市場需求的角度講,長期來看,城市化、軌道交通、公共設施建設、人口老齡化、消費升級等因素等將繼持續帶動電梯行業發展,產業前景無限;而從短期看,調控下的房地產市場依然充滿機會,房地產市場的集中度越來越高會倒逼電梯產業,性價比好的電梯企業在未來的市場占有率將會越來越好。
而高劍鋒認為,未來電梯產業存在著三大發展機遇。
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一是新技術,目前電梯質量安全問題依然不小,尤其是在維保方面目前依然比較“流水線化”,而未來電梯技術發展方向應當是實現預警和風險提示;其次,目前電梯的保有市場的回保、零部件更換與產品更新;再就是一些老舊樓房的家中電梯市場,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家中電梯的需求量會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