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制造業的本質是改變材料形狀,工業4.0如何促進其轉型?

時間:2017-09-25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工業4.0”從2011年提出至今,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的熱點話題。中國也推出了與之對應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如今幾乎所有談到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話題

工業4.0”從2011年提出至今,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的熱點話題。中國也推出了與之對應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如今幾乎所有談到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話題,都會談到工業4.0。那么,工業4.0到底能不能推動我國的制造業轉型,也是眾說紛紜。

制造業的本質是什么?我認為制造業就是“改變材料形狀的行業”,不外乎是把鋼鐵、棉花和石英砂,通過各種手段變成了汽車、衣服和芯片。這個行業的核心能力是三個:

●一是精度,主要靠工藝水平,次要因素是工人能力、制造設備(制造精密設備本身又是一個精度問題)

●二是效率,成本、品質和交貨速度,主要是管理問題,

●三是創新,創造新的效用來滿足用戶需求,主要是研發投入問題。

最近中國熱議的“工業4.0”,官方的描述(即“中國制造2025規劃”)是: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化解過剩產能,支持企業兼并重組,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要實施高端裝備,信息網絡,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等重大項目,把一批新興產業培育成主導產業。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與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國家設立400億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為產業創新加油助力。

這段話邏輯有些混亂,把“目的”和“手段”攪在一起,我試著整理一下:

“工業4.0”的目的:

●化解過剩產能

●提升高端和新興制造業能力

“工業4.0”的手段:

●兩化融合

●兩化融合的平臺和技術是“互聯網+”

●通過互聯網,工業與商業和金融對接

如果這樣的整理符合領導們原意的話,問題就來了,采用這些手段,能夠幫助國家達成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那兩項目的嗎?

我認為不能。

“工業4.0”核心是“智能制造”,使能手段是“物聯網+工業大數據+云”,這算是“兩化融合”的升級版,更早些則是“863工程”之CIMS。盡管所謂“工業4.0”起了一些古怪名字,例如,“網絡空間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Systems(CPS),不外乎是把以工業自動化為基礎的相應的業務流程數據轉換(商業網)、設備數據交換(工業網)這套業務體系換了個名稱馬甲而已。雖然物聯網、大數據、云等在概念上有一定新意,技術標準和方案的確是在不斷進化,不過現在國內媒體上吹噓的各種“工業4.0”應用案例,我認為和1993年的《大規模定制》相比,并沒有實質性革命,也沒有超越CIMS和“兩化融合”的范疇。

1.設備自動化:設備或產品加個數采和控制芯片,我上小學時,我父親就在搞Z80單板機的生產線數采系統了,十多年前上海報紙就報道過SAP稱要給上海每片檢疫過的豬肉植上RFID芯片,今天美其名曰“物聯網”;

2.設備聯網化:工業以太網以及工業實時數據庫也不是新東西,2001年時,我帶三一重工的某位高層領導參觀金橋新建的上海通用汽車廠區,當時工廠就部署了車間無線網絡,生產指令直接從中央系統傳輸到每個崗位甚至是叉車等物流機械,生產線上柔性混流生產,讓三一領導艷羨不已,今天這個東西已經沒有太多技術新意,有人卻貼個標簽“云”;

3.五級系統集成:寶鋼二十年前就在搞五級系統集成,2006年前后,趕上國內鋼鐵、冶金行業大躍進的機遇,我也做過不少“厚三薄四、厚四薄三”方案實施,將商業數據(ERP)和工業數據(MES/DCS)整合;分析產品的商業規律,過去是用規則數據驅動,數據挖掘方面,鋼鐵行業很早就根據煉鋼的工業數據進行“煉鋼模型”分析,優化產出,現在人們給貼個“大數據”的標簽。

4.基于互聯網的全域數據交換:基于互聯網,機器與機器可以通信,不同企業之間的信息發生和反饋對象,機器與機器、人與人、人與機器等,都可以通信。這種數據交換方式,自從EDI,到XML,到上一輪互聯網泡沫時紅極一時的RosettaNet、UDDI服務(這個牛叉的名詞不明白請自行百度,我2000年時曾試圖開發汽車制造業中國UDDI節點),技術根本不是問題;十多年前大家都在幻想全球化的制造“共產主義”,而這種B2B隨著互聯網泡沫破滅而破滅;

事實上,技術革新有其產業化周期,制造業信息化不斷翻新的概念炒作本也無可厚非,可是當“工業4.0”作為一個政治話題被提出來,就不得不讓人產生擔心了。工業4.0是從制造業大國德國被提出來的,算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主角是西門子、博世、SAP等德國工業設備和軟件大公司,很明顯,這并不是市場驅動,因為消費者/客戶對制造業個性化需求的驅動早在二十年前約瑟夫派恩寫作《大規模定制》、《體驗經濟》時就被洞察到了,現在市場環境并沒有發生大變化,是廠商,尤其是互聯網、人工智能等IT廠商們跨界驅動著一個制造業本身已經實踐了三十年的話題。

而解決中國制造業真正的問題:產能過剩、高端裝備制造能力不足,卻跟“工業4.0”幾乎扯不上邏輯關系。我們的政策決策者在思考互聯網顛覆制造業,其類比思維模式大概等于是淘寶顛覆阿瑪尼,視頻女主播取代盧浮宮。

光批評,沒有建設性意見,就成“公知”了。我在本文初提出的三個制造業本質,“工業4.0”只是有助于提升第二項核心能力,即反應客戶需求的效率。關于制造業創新的模式,下面這個模型反映了美國等領先工業國家思考復興制造業的途徑,高端制造重返美國本土,除了美國本土政治因素外,是因為對研發和制造的依存模式的思考發生了改變。

這個模型同樣有助于思考中國制造業,工藝和產品創新這兩點度是中國制造業在后工業化時代真正需要補的課,而不是類似于“工業4.0”這樣的商業模式創新。

過去二十年的快速增長,我們一是靠投資拉動,二是靠勞動力比較成本優勢獲得的國際產業外包,發展的成效也離不開政府的高效保障。社會的快速工業化,人民享受到了改革紅利,目前存在問題的根因是:

1.化解產能:我認為過剩的產能不能一概而論,勞動力密集型的低端加工業產能是國際產業外包產生的,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這對社會發展來說,是“甜蜜的煩惱”,低端加工的勞動力向服務業轉移能很好化解;大工業產能過剩則是超量投資的后遺癥,投資拉動經濟,歐洲十九世紀后半葉的工業化時代也是這樣過來的,直到二戰前,全球殖民主義消化了大量產能,對中國來說,時代已經變化,“一帶一路”甚至中南非洲和南美地區的機遇,要靠國際政治的實力和智慧;

2.高端制造:高端制造也分成兩種情況,一是消費級產品制造,并不是企業沒有研發和制造的能力,而是沒有動力,我曾經寫文評論過日本馬桶蓋現象,消費品品質優良并非日德獨有,是一切后工業化國家現象,美國、英國、法國的產品品質同樣卓越,優良品質是社會轉型后的必然結果,日本和德國更為卓絕的原因是這兩個國家是全世界人均人口年齡最老的第一和第二國家(平均年齡都超過46歲),財富積累加上人口老化,在有限市場里,必然帶來需求的個性化,在快速增長的中國市場里,企業家重量而非質,是階段性的理性選擇,未來隨著中國中產階級擴張,消費品制造升級會自然發生。二是工業級產品和精密制造,這要靠國家文化的傳承和科技實力的積累;歐美有工程學傳統,參觀英國火車博物館時,火車作為工業化的象征,不僅感嘆英國人百年前的設計和制造能力,轉到Warehouse后看才會發現背后的雄厚積累,坦白說,如果有人自豪于中國古代建筑水平,我會建議他多轉轉歐洲的教堂;燃氣機、核電站、高鐵核心技術的積累,是整個民族的再造。有人說為何中國造不出單反,那我問你,為什么澳大利亞也造不出單反?為什么只有德日是精密光學大國,忘了這是兩個積舉國之力發動戰爭的戰爭機器了?

少跟風些概念,尤其是跟風互聯網炒作,多踏踏實實解決些問題,我認為中國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著手點是:

●產業鏈建設:制造業,尤其是大工業,是產業鏈非常長的行業,產品提升不僅在輿論舞臺上亮相的品牌商,很大程度取決于零配件的研發和制造能力,包括新材料應用、金屬加工和機電集成技術,政府應該化大力氣做好產業規劃,建設產業公地、產業集群,激發產業鏈上游創新的活力;

●人才培養:制造業最缺的是缺教育,無論是科技人員,還是技術工人,這些年來的過度資本化,破壞了制造業的人才成長環境和敬業體系;

●知識產權保護:國家推進經濟領域,最應該有所作為的是法制領域,而知識產權問題是中國制造業不思進取的最大轉型障礙。

以上三點,才到達了制造業本質,少扯啥“工業4.0”的淡。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