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行業是一個燒錢的行業,卻也是當前最受資本青睞的舞臺。
近幾年,機器人概念引得無數資本競折腰。據機器人在線不完全統計,目前A股上市公司涉足機器人概念的企業已經超過120家。面向機器人行業的并購、擴產、產業鏈延伸屢見不鮮,且愈演愈烈。
在此情況下,機器人概念股一年四次的定期財務數據披露成為整個機器人行業發展的“晴雨表”。而在定期財務數據披露中,中報作為一年承上啟下的重要節點,既可以成為上半年的“總結”,亦可以當做下半年的“展望”,其意義不可替代。
如今,上市公司的中報已經全部披露完成,機器人概念股們表現如何?機器人在線梳理了91家企業的財報,以求為行業“中報尋寶”助一臂之力。
1、晴雨兩重天
受益于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下游應用市場的需求激增,2017上半年機器人行業整體向好。根據機器人在線統計的91家機器人上市公司中報數據,其中69家企業凈利潤實現不同幅度的增長,僅GQY視訊、達意隆、安控科技、大富科技四家企業出現虧損。他們在上半年的表現,則可謂是“晴雨兩重天”。
毋庸置疑,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這兩家企業是所有機器人概念股中表現最為搶眼的公司。一方面,他們傳統家電業務的體量龐大,另外,機器人及相關業務的收入亦是讓其他企業難以望其項背。
美的集團2017財報披露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公司營業總收入1244.50億元,同比增長60.53%;實現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108.11億元,同比增長13.85%。格力電器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91.85億元,同比增長40.67%;實現凈利潤94.52億元,同比增長48%。
海倫哲是上半年凈利潤增長幅度最大的企業。2017財報披露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79億元,同比增長43.0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831.52萬元,同比增長597.88%。
海倫哲在2015年4月并購連碩科技,其并購效益已經得到顯現。海倫哲在年報中披露,連碩科技自被收購后經過一年多的整合,保持著良性的經營運轉局面,自動集成控制系統已成為公司的重要產品,報告期共實現營業收入12147萬元,同比增加營業收入2244萬元,增長22.66%,占公司全部營業收入的20.98%。
此外,賽象科技、軟控股份、山河智能、東方精工、哈工智能、英威騰這六家企業都實現高位增長。
在其余20家凈利潤下滑的企業中,GQY視訊上半年業績下滑幅度最大,達1899.87%,虧損1868.23萬元。作為一家原主業大屏幕拼接顯示的上市公司,GQY視訊自2015年開始逐步轉型引入機器人產業,時至今日,公司原有主業逐步低迷,而其機器人產業卻并未實現實質性進展。在智能機器人方面,2017年上半年,公司持續投入920.3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8.06%,相關產業營收卻僅為27.8萬元。
根據GQY視訊募集資金承諾項目情況顯示,自GQY視訊共使用募集資金投資8大項目,至今為止,6個項目未能達到預期,其中5個項目出現變更。
而另外幾家業績下滑幅度超過50%的企業,如卓翼科技、銳奇股份、東杰智能、向日葵、海得控制等,對業績下滑的解釋無關痛癢。
卓翼科技在財報中指出凈利潤下降主要是本報告期毛利率水平不達預期及管理費用較上年同期增加等原因所致;銳奇股份表示,由于公司銷售收入減少,且因內銷市場開展促銷活動致使產品毛利率有所下降,同時因財務費用大幅增加…
2、機器人業務漸成增長主力
值得一提的是,一小部分上市公司的機器人業務不再是“概念”,而成長為公司創收的“主力軍”。
在明確披露機器人及相關業務收入的27家公司中,有11家上市公司營業收入達到了10億元以上級別,美的集團位居榜首。其中,機器人及相關業務收入達到億元級別的有18家企業,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目前涉及機器人業務的相關上市公司已經開始由“概念”和研發階段進階到大規模商用階段。
作為美的集團戰略轉型第二跑道,其智能制造業務備受外界矚目。財報顯示,上半年美的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收入為136億元。這其中,去年12月底才完成交割的國際機器人巨頭德國KUKA,是當之無愧的絕對主力。數據顯示,KUKA集團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35.12億元,同比增加35%,達到該公司的歷史最高水平,并持續獲得新的訂單資源,訂單增長16%,凈利潤4.51億元,同比增加98%。
區別于美的集團通過資本并購海外機器人巨頭,直接站在巨人肩膀上破局的方式,格力電器堅持自主創造,不急不慌打造智能機器人等裝備。財報顯示,上半年格力智能裝備收入為9.62億元,與美的差之甚遠。
有業內人士認為,美的集團的方式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機器人領域的產業優勢,比格力節約了更多時間成本。不過,機器人是一項全球產業,格力電器自主研發的方式或許可讓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但與全球四大機器人生產企業相比,格力的起點低,在這一領域或難以實現趕超。
美的和格力為各大行業提供了兩套進軍智能裝備行業的模板,接下來需要中國企業去探索哪一套更適合自己。
新時達則采取雙輪驅動模式,以內涵式發展和外延式收購相結合,發揮自身在機器人控制與驅動技術上自主研發的核心優勢,同時通過資本并購等方式不斷加快產業布局。
經過多年持續的科研攻關、技術革新與產業整合,新時達的機器人與運動控制類產品實現高速增長,財報數據顯示,上半年新時達實現營業收入16.23億元,同比增長57.77%;其中,機器人與運動控制類產品實現營業收入11.51億元,同比增長91.25%。新時達機器人與運動控制類產品已經超過電梯控制系統產品,成為第一大業務,并在國內同行業中居于領先地位。
此外,在上半年,智慧松德在剝離印刷機業務后,主要業務為3C自動化設備及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匯川技術圍繞“整機+工藝”策略,公司積極推進機器人整機開發工作,陸續推出了800mm臂長的SCARA機器人、1000mm臂長的SCARA機器人、小型六關節機器人等多款產品,并在電子制造、光伏、教學等行業實現批量銷售…一部分上市公司的機器人業務漸入佳境。
3、“光打雷不下雨”
有人歡喜,有人愁。
在一部分上市公司的機器人業務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同時,也有一批企業的機器人業務停滯不前,在半年報中連“機器人”相關字眼都未提及,似乎忘記了曾大張旗鼓進軍機器人行業。
房地產企業中南建設早在2014年就與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蘇州大學機器人與微系統中心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共同研究“建筑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在住宅產業化建設中的應用。2015年其董事會秘書在接受采訪時建筑機器人項目卻已“夭折”。
2015年6月,中南建設以自有資金出資10億元在南通投資設立江蘇中南智能制造(機器人)有限公司,并表示公司未來擬通過引進外部機構共同投資等方式,總計投資不超過20億元并購國內外在智能制造系統集成領域領先的數家企業。
中南建設的機器人業務進展如何?在2016年年報及2017年中報里,中南建設都未提起“機器人”一詞。
無獨有偶,光伏企業向日葵在2013年11月與寧波韋爾德斯凱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意向書,擬以增資入股方式成為韋爾德斯凱勒第一大股東,并表示,此次增資入股是公司鑒于對機器人、智能無人化工廠等未來發展前景的看好,為加快公司發展步伐而做出的決定。
然而,四年過去了,向日葵并未公告其機器人業務進展,在中報里,僅在“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表中出現“機器人”一詞。
此外,大華股份、海得控制、江南化工、天通股份、山河智能、景興紙業等多家企業均未在半年報中提及機器人業務進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