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使得人類能夠去探索更多的未知,但這些科學探索都離不開先進的科學設備。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神兵利器吧!
位于明尼蘇達州北部的費米實驗室擁有1.4萬噸的NOVA中微子探測器,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式塑料結構,內部擁有大量的填充液體物質,即95%的礦物油。這些原料將作為中微子探測器的液體閃爍器,當中微子與液體顆粒發生碰撞的時候,科學家就可以探測到釋放的閃光。原料來源于路易斯安那州西南部的一煉油廠。
而位于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OPERA探測器使用了另一種方法來捕捉中微子,科學家設計了鋁箔包裹的鉛磚,建造起一座由15萬塊鉛磚構成的粒子捕捉墻,每塊鉛磚的重量為18磅。當中微子進入捕捉裝置后,就會產生其他粒子,同時留下條紋痕跡。于是該實驗室安裝了11臺機器人,每天的任務就是查看中微子是否在磚塊上留下痕跡。
大型強子對撞機
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大型強子對撞機被稱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位于日內瓦附近地下175米處。它擁有一個27公里長的磁化環,兩束粒子可以接近光速彼此碰撞,碰撞發生位置非常接近于磁化環周圍的四個粒子探測器。通過檢測粒子碰撞,科學家希望理解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冰立方”--宇宙粒子探測器
科學家在南極洲建造了一座冰立方實驗室,由86根裝有的電纜組成,從冰面向下延伸了超過1英里。當宇宙射線與其他粒子發生作用時,可產生中微子,同時會伴隨著切倫科夫光的出現。因此科學家在冰立方周圍安裝了5000具光學探測裝置,用來捕捉由中微子活動產生的藍光。
回溯黎明--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NASA耗時20年花費將近88億美元的怪物望遠鏡。具備強大的紅外探測能力各項性能遠超美國現役的哈勃望遠鏡。
韋伯望遠鏡能接收這些早期星系發射的紅外光回溯宇宙大爆炸后5億年到10億年間的歷史。也就是“宇宙再電離”時期
在這個時期恒星類星體和星系開始形成,放出曙光,宇宙告別“黑暗時代”,進入“光明時代”。
但目前人們尚不了解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也沒有人見過那些初始的恒星。
如果韋伯望遠鏡能夠成功的發射并運作那么將會給科學家們研究恒星的形成提供巨大的幫助。
中國天眼--巨型球面電望遠鏡
借助這只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員可以窺探星際之間互動的信息,觀測暗物質,測定黑洞質量,甚至搜尋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眾多獨門絕技讓其成為世界射電望遠鏡中的佼佼者,這也將為世界天文學的新發現提供重要機遇。與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天眼”的靈敏度提高了約10倍;與美國阿雷西博350米望遠鏡相比,“天眼”的綜合性能也提高了約10倍。“天眼”能夠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從2016年9月25日起,“天眼”方圓5公里將成為“靜默區”。這個龐然大物開始睜開“慧眼”,專注地捕捉來自宇宙深空的信號。
中國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群
超級計算機,被稱為“國之重器”,超級計算屬于戰略高技術領域,是世界各國競相角逐的科技制高點,也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自中國863計劃實施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并且支持超級計算系統的研發,但由于基礎薄弱起步較晚,在國際舞臺中一直受制于人,美國更是在2015年宣布對中國禁售高性能處理器。但美國的科學家們萬萬沒有想到,中國自主研發的超級計算機能夠這么牛逼。包括天河一號和二號在內包攬了超級計算機排行的前三名!
編輯點評
回首我國發展歷程,我們總能發現我國自主研發的產品在很多領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個向西方國家學習的階段,如何實現超越甚而引領,值得我國民族儀器生產制造行業思考。在不斷以先進技術為基石的行業大環境中,注重科技與時代進步,不斷提高我國在國際領域的發展值得我們共同的努力和付出。
更多資訊請關注儀器儀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