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技術前沿 > 資訊詳情

淺析動力電池產業如何生“才”?

時間:2017-08-25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伴隨著近年來鋰電業的飛速發展,鋰電業涌入的資本數以千億,動力電池企業更是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之中。

伴隨著近年來鋰電業的飛速發展,鋰電業涌入的資本數以千億,動力電池企業更是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之中。但由于我國鋰電人才儲備并不深厚,目前行業內動力電池人才出現了青黃不接,捉襟見肘的局面。一線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缺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動力電池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為了解決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多數企業在國內一線城市、甚至海外都設立了研發基地,和高校、科研機構簽署培養協議。“遠水解不了近渴”,企業高薪“挖人”已成業內常態。但“挖人”、“挖團隊”、“買技術”的做法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用人難”的問題,還會使企業面臨的人才風險成倍增加,這種“剜肉補瘡”的做法對行業生態建設破壞極大。

要根本上解決企業“貧血”問題,企業要學會“造血”。業內不乏成功的案例,我們來了解一下贏合科技和億緯鋰能的生“才”之道。

贏合科技:企業辦學為發展選賢舉能

贏合科技是國內新能源智能自動化設備提供商中的佼佼者,業內首創“整線模式”,MES定制技術水平領先,在鋰電制造領域有著較高的行業影響力。2015年贏合科技上市以來業績表現突出,鋰電設備業務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也為國產鋰電設備技術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贏合科技取得成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點是贏合科技有著優良的技術人才基礎,而這和贏合科技自己創辦的企業“大學”分不開。

當問及創立這樣一所企業大學的初衷時,贏合科技人力資源總監、贏合大學常務副校長劉海宏表示,主要是因為當前很難匹配到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社會人才。

鋰電池技術路線繁多,生產技術迭代較快,工藝精密嚴格,對生產設備有著較高的技術要求,這也對鋰電設備生產企業的制造技術、革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目前國內物聯網、大數據、智能機械制造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本身就很少,而能了解電池業、懂得鋰電設備的人才就更加稀缺了。企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做支撐,傳統“老師帶學生”、“師傅帶徒弟”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今天的設備生產環境,這種情況下“贏合大學”LD(LearningDevelopment)人才管理模式就發揮了自己的作用。

贏合大學通過人才整合、系統培訓、考核等手段,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為贏合科技“量身打造”出符合企業要求的技術人才。據劉海宏介紹,贏合科技的管理團隊要定期到贏合大學中“充電”,而其最終的考核成績會影響到管理人員的職業發展。贏合大學不僅可以強化企業的管理團隊,還能將社會人才轉化為適應行業發展的企業人才。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到某一崗位任職,都要查看其在企業大學內的考核檔案,這樣就能強化企業的人才競爭力,夯實企業的人才基礎,對企業發展大有裨益。

“很多派到企業維護設備的贏合客服,最后做著做著成了贏合的客戶了。”劉校長笑著說道,“這也說明從我們贏合大學走出去的人才還是受到業內廣泛認可的。”當被問及這樣會不會對企業的發展造成壓力時,他回答道,再強大的企業也難以應對人才流失所帶來的風險,但贏合大學強大的“造血”機制給了他充足的信心。

億緯鋰能:創新人力管理技術工人廣用大學生“為天下先”

億緯鋰能創立于2001年,是鋰一次電池行業的“老兵”,隨著近年來其在二次電池方面的不斷開拓,行業影響力也逐漸擴大,成為動力鋰電業內的“黑馬”。究其原因,不論一次電池還是二次電池產品,優異的品質來源于其對產品質量的執著與堅持,而這種執著與堅持,卻和企業的“人才觀念”密不可分。

“企業制造能力的提升依靠技術專家是不夠的,根本上要依靠技術工人,發揮工人階級先鋒隊的作用。”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這樣和筆者說到。

“億緯鋰能的產線利用率很高,我們130ppm的產線當初設計產能15萬支/天,現在可以做到滿產15萬支/天,最快時達到16萬支/天,然而很多企業130ppm產線或者200ppm產線,只能達到13-14萬支/天。這和你的技術工人團隊是分不開的。”億緯鋰能事業部總經理宋志新對筆者說到。

為了保證企業技術團隊的穩定扎實,技術過硬,億緯鋰能圍繞人才管理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

一是采取“九級技師制度”,留住核心技術人才,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職業成長的工作環境。在億緯鋰能,“九級技師”的待遇相當于是一名高級工程師,享受的薪資待遇是非常優厚的。九級技師制度既能激發普通員工去深扎技術,鉆研技術,也能為員工提供一個穩定鉆研環境,消除員工因薪資待遇而帶來的種種問題。

二是實行“班長本科化”,即現場執行官(FEO)制度,保證企業未來向著更高的技術水平沖刺。億緯鋰能在產線上大量使用高學歷本科人才,讓他們充當現場執行官,充分發揮高學歷人才的學力優勢,保證企業活力,加強企業產品質量把控能力,為企業儲備高水平人才打下基礎。

既能保證企業發展,也能保證企業活力;既要留住人,也能留對人。作為鋰電“老兵”,億緯鋰能用多年積淀的企業智慧為行業人才管理制提供了新的思路,為動力電池行業的企業傳承提供了優秀的參考案例。

結語

當年《天下無賊》中葛優說過:“21世紀人才最貴”。要提升中國鋰電產業,乃至整個國內制造業的工業化水平,除了生產設備的“硬實力”外,人才的“軟實力”同樣重要,只有“剛柔兼施”,我國才能向“制造強國”的目標大跨步的邁進。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設備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