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安翰醫療宣布與大中投資、軟銀中國資本、優勢資本、虔盛投資、厚新健投、同晟資本達成戰略合作,6家投資機構將共同投資一億美金,這離其上一次融資僅隔半年。據悉,此輪融資將用于安翰醫療市場版圖開拓及新產品線研發,而安翰醫療的核心產品是膠囊胃鏡機器人。
安翰醫療董事長吉朋松表示:“膠囊胃鏡可以改變胃癌‘發現即晚期’的現狀,解決中國內鏡專業醫生緊缺的問題,從而打造全新的消化道健康醫療新格局。”
獲得資本青睞的醫療機器人企業還有很多。從目前來看,醫療機器人分為手術、康復、輔助以及服務機器人,其中手術和康復領域最受科研和資本熱捧,研發和產業化破局最早。即便如此,各個種類的醫療機器人在產業化應用過程中,仍舊面臨醫生接受度、售價高、安全性、監管等問題。
半年內融資兩次
安翰醫療成立于2009年,因自主研發磁控膠囊胃鏡系統并投入商用而廣受關注。據了解,膠囊內鏡機器人進行胃部檢查時,不需要插管到胃部,只需隨水吞服1顆藥丸大小的膠囊機器人,15分鐘無痛、無創、無感染、無死角的胃部檢查即可完成。這彌補了傳統胃鏡檢查的缺陷。
今年2月,安翰醫療與軟銀中國資本進行戰略合作,獲千萬美金注資用于醫療市場開拓。大中電器創始人張大中透露了安翰醫療的產業布局:“安翰醫療將孕育出一個由光電高科技、智能識別、智慧醫療、消化道健康大數據共同聚力的醫療健康子產業。”
膠囊胃鏡機器人在分門別類上屬于膠囊內鏡。世界上第一顆膠囊內鏡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靈感來自于以色列國防部智能導彈上的遙控攝像裝置。2001年以色列GivenImaging公司生產了名為M2A的膠囊式內窺鏡,并率先進入臨床使用,引起業內震動。目前,國際上知名的膠囊內鏡生產商有三家,分別是GivenImaging、德國西門子、日本奧林巴斯。
而國內膠囊內鏡的研發則起步于2001年,較為知名的是2005年金山科技研制出OMOM“膠囊內窺鏡”系統。如今在金山科技的官網上仍可看得到膠囊胃鏡系統、高清電子胃鏡系統等系列產品的宣傳圖。
吉鵬松此前向記者指出,市場上的膠囊內鏡機器人產品分兩類,一類是檢查小腸的內鏡產品,另一類是膠囊胃鏡機器人產品,“全球就我們一家”。安翰醫療相關負責人也強調:“安翰膠囊胃鏡機器人擁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頒發的一張屬于膠囊胃鏡的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
《消化道遙控膠囊內鏡圖譜》一書如此描述安翰醫療的膠囊胃鏡機器人:四年前,中國首臺膠囊胃鏡機器人研制成功,并獲得國家食藥監局的認證。這是世界上首個上市的用于胃部檢查的遙控膠囊內鏡系統,大樣本研究提示診斷準確率達到90%以上。目前,該機器人主要應用于胃部疾病診斷和小腸等消化道疾病診斷。
上述安翰醫療相關負責人進一步介紹,安翰醫療現有在研膠囊機器人產品數達到十種,振動膠囊機器人等治療型新產品已投入臨床試驗。目前膠囊胃鏡機器人已經進入全國30個省市、近千家醫療機構,市場穩定在每年4000萬人群的需求量,其中包括胃病患者、胃癌高危人群、體檢人群、心內科病人。
此外,安翰醫療已打造兩條百萬級生產線,并結合“互聯網+”打造消化道醫療大數據云平臺,使得人工智能在醫學影像領域進行應用,全國各地的膠囊胃鏡受檢者可以接受遠程服務。
機會與困局
像安翰醫療一樣受到資本青睞的醫療機器人企業不在少數。
國海證券在研報中稱,機器人在精度、穩定性、力量等方面有著人類無法比擬的優勢。在《機器人時代》一書中,馬丁·福特也用一個章節預測“機器人醫生”。他認為,在有些醫療領域里,尤其是那些不需要直接與病人互動的領域,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帶來生產率的顯著提高,并最終可能帶來全自動化。
業內普遍將醫療機器人劃分為手術、康復、輔助、服務機器人四種類別。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中表示,手術機器占全球醫療機器人份額60%以上,占比最重。
最近兩年,國內涌現了一批醫療機器人創業者,不少上市公司也開始布局這一領域。
其中,A股相關上市公司包括新松機器人、楚天科技等,新三板上則有天智航、優愛智能等。在動脈網盤點的36家醫療機器人企業里,除了18家企業未公布其融資情況,共12家企業獲得融資,融資總額大約在80140萬元人民幣。
德國漢堡大學信息科學教授、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張建偉表示:“中國現在投資者數量非常多,碎片化、同質化非常嚴重,怎樣教育投資群體和市場,使得投資和技術、市場更有效地結合,這是重要的問題。”
事實上,從事醫療機器人研發并不容易,不同類型的機器人,研發成本、周期、收資本的關注度、產業化難度等皆不相同。
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指出,醫療機器人面太廣,覆蓋眼科、肝膽、骨科、神經外科、耳科等,如何選擇比較長遠的方向不斷研究,在技術上創新,在臨床上變成產品和應用,是眾多醫療機器人創業者關心的問題。
“做方向選擇的時候是先從專用的入手還是做一個通用的,多學科合作到底是以誰為主,怎么讓投資人出錢,機器人的安全性,這些都是要解決的問題。”他說。
即便走完了產品研發之路,產業化又是一道坎。
以醫療機器人行業具有壟斷地位的企業達芬奇為例,2016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7億美元,同比增長13%;凈利潤達7.4億美元,同比增長32%;毛利率達70%,凈利率27%。但這是達芬奇成立十年的首次盈利。
新三板上的醫療手術機器人企業天智航,是國內首個完成醫療機器人產品化的企業,其生產的骨科手術機器人于2010年獲得國內首張醫療機器人注冊許可證。財務資料顯示,2016年天智航實現營業收入2600萬元,同比增長7%;全年虧損2500萬元,同比擴大80%;毛利率44%,同比基本持平。
張建偉認為:“企業如果計劃做成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公司,必須得有獨特的技術,如果只是解決一個很具體的問題,有可能在短期內能夠銷售,但沒有持久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