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轉移的趨勢走向與國家前途命運關系甚大。全球范圍內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制造業遷移,而創新因素是推動制造業大遷移的重要動力。當前,制造業升級和遷移面臨的最大現實是全要素生產率的下降。
普遍認為,全球范圍內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制造業遷移
第一次在20世紀初,英國將部分“過剩產能”向美國轉移;
第二次在20世紀50年代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德國這些戰敗國轉移;
第三次在20世紀60至70年代,日本、德國向亞洲“四小龍”和部分拉美國家轉移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
第四次在20世紀80年代年代初,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技術高消耗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于是,30多年來中國逐漸成為第三次世界產業轉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
麥肯錫、波士頓咨詢集團等專業機構以及各路經濟學家和媒體,更多是從“成本結構”(包括人力、土地、能源、制度性交易成本等綜合成本)的角度分析全球制造業轉移,進而研判未來制造業是否會流向印度、越南等低成本國家,或是由中國回流歐美。創新因素在全球制造業遷移過程中的重要推動作用,則并未獲得足夠關注。
美國:以制造流程創新承接全球,制造業轉移
美國承接全球產能轉移、實現制造業崛起的過程十分漫長,即使在1850年前后,美國已經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10家工業企業中的7家,也不表示美國真正成為制造業強國。在產業和技術競爭中,直到1920年前后,美國制造業才完全站上毫無爭議的世界之巔,這主要得益于美國在制造端、產品端上的全面創新。
20世紀初期的美國,四處閃動著偉大發明與偉大企業,福特的T型車和凱迪拉克的電子啟動裝置開啟了人類的汽車時代,華納兄弟的《爵士樂歌手》帶動了有聲電影的繁榮,不銹鋼和人造樹膠重塑了美國制造業,電話和電氣化使美國的工業基礎設施全面升級。
尤其是流水線生產方式的大范圍推廣,大規模批量生產,除了能攤薄固定成本,也使大量工程師聚集在一起搞技術研發,極大推動了科技創新。而當時英國工廠的組織形態相對傳統,中小作坊是英國社會的最愛,但這類企業無法實現規模經濟和成體系的研發創新。
到20世紀20年代年代,英國與美國在制造業領域的差距已十分巨大。當時有數據顯示,美國的研發支出在國民產值中所占比例高達2.5%,而同期的英國只有2%;美國土木工程師在總就業人口中所占比例已高達13%,大幅領先英國的5%。1929年,英國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是鐵路船運、煙酒、紡織,而美國排名前三的優勢產業是農業設備與工程機械、車輛與航空器、鋼鐵和有色金屬。英國這樣一個志在全球角逐的工業大國,竟然沉淪到依靠煙酒生存。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