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的數據被挖掘,作為掌控大量用戶數據的平臺以及數據轉換的大數據將引發的科技巨頭們搶奪的新戰場。在這些爭奪背后,作為平臺數據的締造者——廣大的個人用戶,其權益和存在感卻極其微弱。在國內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都擁有海量數據,而且我們在網絡和現實中享受的服務也主要由這些互聯網巨頭所提供。而近日的華為騰訊數據大戰表明,解決科技巨頭帶來的數據壟斷問題已經越來越迫在眉睫。
用戶數據對掐個人用戶只能淪為魚肉?
華為與騰訊的這次糾紛起因源于華為的榮耀Magic手機,Magic基于Andriod系統重新開發了MagicLive系統,這是華為手機首次嘗試人工智能應用。目前該款手機可根據微信聊天內容自動加載地址、天氣、時間等信息;通話、購物等時候也能提示相關服務信息,實現這些功能需要華為和科大訊飛、高德、支付寶、攜程等移動應用深度合作。不過,在華為抓取微信數據時遇到阻礙。
華為方面回應表示,它所收集的數據,用戶已經在手機設置中給予授權。所有的用戶數據屬于用戶,而非微信或者榮耀Magic?!敖涍^用戶授權之后,用戶數據才在手機上被處理?!?/p>
騰訊則拒絕就與華為發生糾紛一事回應,但它在聲明中表示“致力于保護用戶隱私和數據”。并回應稱,“從行業角度看,我們正在跟相關方保持密切的合作,包括電信運營商、手機廠商、應用開發者與監管層,建設一個對用戶和業界有益的健康生態系統。”在移動應用市場格局已經確定,大家爭奪的不再只是用戶規模和市場份額,而是考慮如何增加更多的盈利空間,因此就會聚焦到用戶的數據上。華為和騰訊是主要代表,他們開始進行用戶數據的較量,現在看誰能真正的擁有用戶。
移動應用“奪食之爭”需要法律法規來解決
最近華為和騰訊因用戶數據使用一事起了爭執,華為想調用微信用戶數據,但騰訊以侵犯用戶隱私為由拒絕提供,目前雙方互不讓步。一邊是全球前三中國最大的智能手機品牌,一邊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巨頭,坐擁兩大十億級用戶量的QQ和微信。有人說這其實代表了手機廠商與移動應用的“奪食之爭”,也是整個移動互聯網應用與即時通信運營商的爭執。
對于用戶數據歸屬問題,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院士表示:“類似的爭執最終還是需要法律法規來解決。目前我國關于互聯網用戶數據保護在宏觀層面已有立法,但具體的規定還有待細化。這是有必要的。《網絡安全法》今年6月份已經生效,里面有關于用戶數據的內容,但并不具體,有關部委可以做一些解釋,這樣大家能更明確界限?!?/p>
“強者恒強”數據壟斷問題已迫在眉睫
目前全球各國的反壟斷法條均是基于工業時代的經濟理論,在這個數據已經成為企業資產中重要一極的時代,反壟斷法已經凸顯出其局限性。數字時代需要有所改進,使之能既保護消費者的權利,又避免阻礙經濟發展。
如果不有效避免數據壟斷,科技巨頭將可能上演“強者恒強”,并有可能去跨領域地競爭,最終形成極度中心化的商業格局。但另一方面,相對缺乏數據的公司們不會“坐以待斃”,類似華為騰訊之間的數據爭奪戰未來將時有發生,直至在博弈中產生新的合作和規則。未來,硬件公司和互聯網公司之間的競爭加劇不可避免,坐下來探討新的規則恐怕是最便捷的道路,但立法則事關全球數十億用戶在數據資產中的正確位子和正當權益保障。
總結:數字化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讓個人隱私由隱性變成顯現,由此可見數據的利弊如同雙刃劍,在給我們帶來驚喜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后怕和困惑,并且后者往往更加嚴重,因為在造成財富受損的同時,甚至還會帶來個人隱私安全的重大隱患,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問題。大數據時代個人選擇空間很小,你要么選擇讓渡自己的信息,要么遠離其他人已經擁抱的便捷生活。至于數據該交給誰,作為吃瓜群眾,你并沒有決定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