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舊動能轉換之際,機器人產業成為新亮點之一。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已經達到7.24萬臺,同比增長了34.3%,產業規模日益擴大。
??人機協作機器人等高技術含量機器人已推向市場,骨科手術機器人在三甲醫院已實現了批量應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一些機器人的專有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平,服務機器人在醫療手術、康復、餐飲等多個領域得到了應用。
??一邊是“機器換人”計劃如火如荼,不少地方政府爭相補貼企業上機器人;一邊是大大小小的機器人產業園開始冒起,“機器人概念股”成為股市新寵……
??據不完全統計,各地已建成和計劃建設的機器人產業園或產業基地多達數十個,相關產業鏈上的企業總數從2014年初的200余家到如今上千家,而在A股上市公司中,所謂“機器人概念股”則超過50家。
??東莞每年財政拿出2億元扶持企業“機器換人”。“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于2014年11月掛牌成立,該基地計劃總投資約27億元人民幣。
??業內將整個機器人產業鏈分成上中下三個層次: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主要是減速機和控制系統,這相當于機器人的“大腦”;中游是機器人本體,即機器人的“身體”;下游則是系統集成商,依賴上游和中游的核心設備做集成品。
??“不僅是珠三角地區,國內90%的機器人企業都處在下游這個環節。”這是記者走訪的機器人企業老板對行業現狀的趨同的概括。
??在東莞市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如今已聚集了30多家機器人相關企業。東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會長蔣仕龍說,東莞市從事與機器人產業相關的企業已有200多家,其中有知識產權的不到三分之一。“雖然數量可觀,但在行業內有影響力的企業幾乎沒有,行業發展散亂。”產業鏈呈現出“下游龐大,中游分散,上游缺失”的特點。
??由于缺乏核心技術,“扎堆”產業鏈下游的機器人企業絕大多數仍是中小企業,與ABB、Fanuc、Kuca等國際產業巨頭差距甚遠,完全不在一個量級。相應的,這些企業生產的機器人應用和智能水平也較低。何敏佳介紹說,德日企業的機器人普遍以6軸或以上高端工業機器人為主,壟斷了汽車制造等機器人應用的高端行業領域,而目前珠三角乃至全國的企業生產的還多是以搬運和上下料為主的中低端機器人。
??目前國內機器人企業的產品從類型看主要是以直角坐標機器人為主,處在產業中低端,創新以及生產應用水平與國際先進企業差距太大。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