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權威解讀 | 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時間:2017-07-2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國務院近日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人工智能作為國家戰略的地位得到鞏固,無疑給身處人工智能生態圈的各領域企業注入了強心劑。

近日,國務院在最新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簡稱《規劃》)中,明確了我國發展人工智能的戰略目標,并進行了總體部署。《規劃》設立了“三步走”目標。那么《規劃》的出臺對新興的人工智能產業具有怎樣的意義?對行業發展將起到怎樣的促進作用?如今國內人工智能企業的現況如何?人工智能機遇在哪里?AI人士必讀!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小i機器人創始人兼CEO朱頻頻

人工智能產業巨大的應用是中國的優勢

國務院近日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人工智能作為國家戰略的地位得到鞏固,無疑給身處人工智能生態圈的各領域企業注入了強心劑。

《規劃》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更給出了明確的行動綱要: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能力為主攻方向,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體系……堅持人工智能研發攻關、產品應用和產業培育“三位一體”推進,全面支撐科技、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

聚焦深度AI。《規劃》指出:重點突破無監督學習、綜合深度推理等難點問題,建立數據驅動、以自然語言理解為核心的認知計算模型,形成從大數據到知識、從知識到決策的能力。

從計算智能到感知智能到認知智能。人工智能的計算機智能分為三個階段:計算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認知智能的核心正是自然語言理解,《規劃》明確了目前人工智能的技術難點——以自然語言理解為核心的認知計算。

我們把智能會話技術分為基礎AI和深度AI,目前國內大部分的企業,能力還停留在基礎AI的部分。因為多年大規模產業應用的技術積累,我們現在重點關注的是深度AI的能力,以我們的中文語義庫、領域知識庫為基礎,通過獨創的中文知識圖譜、人機協作知識學習體系,在人機交互中賦予機器中文深度語義理解的能力——多人對話、動態場景、組合意圖、深度推理、多意圖理解等,讓機器更懂人類。

機器的計算能力遠遠高于人類,感知智能在很多方面也開始全面超越人類。計算機比人類差的就是認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解決的是把語言和知識充分結合的問題,突破的正是認知智能的瓶頸。

巨大的應用是中國的優勢。《規劃》對我國的人工智能發展狀況給出了清晰的描述:加速積累的技術能力與海量的數據資源、巨大的應用需求、開放的市場環境有機結合,形成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獨特優勢。

一方面,人口多,需求大,負擔大,這是中國面臨的難題,但同時也為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條件;另一方面,互聯網的出現中國與全球同步,我們在起步階段沒有落伍,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更是迅猛,豐富的場景應用,人機交互的全渠道特性,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應用全球領先。

正如《規劃》中提到的那樣,巨大的應用是中國的優勢。大量應用產生的基礎數據資源與領域數據結合,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創造堅實的基礎,而多項關鍵技術的成熟應用則能夠實現中國在特定領域的快速突破。

完整的產業鏈條亟待建立。《規劃》對目前中國面臨的困境有著清醒的認識:我國人工智能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科研機構和企業尚未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圈和產業鏈,缺乏系統的超前研發布局。

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基本架構可歸納如下:底層為數據資源層,以大數據為基礎資源,并基于大量數據,通過初步整理積累而形成的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平臺;第二層為關鍵技術層,AI通用技術層,包括深度學習,機器學習;而通過機器學習建模(機器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能夠自動找到跟結果最關聯的一些特征)開發面向不同領域的AI專項技術(包括自然語言處理、語義理解、智能語音處理、圖像識別、智能決策支持、生物特征識別等);最頂層為利用核心技術能力落地形成的各種應用及系統(包括智能機器人、智能助理、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無人駕駛等)。

人工智能的發展必須依托開放和合作,相信《規劃》的發布更能促成產業形成合力。

360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顏水成

新一代人工智能轉向更復雜和更多元的人工智能形態

《規劃》的第一步戰略目標強調,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成為改善民生的新途徑。

在當下全球人工智能的發展中,中美兩國已經走在了前面。在人工智能的技術和應用方面,中國在國際上不少方面已經處于前沿地位。比如在計算機視覺領域,中國企業和高校最近幾年一直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在各種圖像識別國際大賽中經常保持領先地位。同時中國企業也將計算機視覺的諸多技術應用到安防和金融等領域,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因此第一步戰略目標是切實可行的,已具備良好的基礎。

與美國的人工智能發展相比,中國在基礎理論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不過我們可以看到,《規劃》中的第二步對于基礎理論的提高提出了明確目標,即到2025年,我國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能成為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能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由此可見,此次《規劃》已為國家的人工智能理論研究很好把脈,前進步伐是非常務實的。

《規劃》第一項重點任務中的第一點是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理論體系,明確了重點加強的基礎理論研究方向: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感知計算、人機混和智能、群體智能、自動協同和決策。這些方向充分體現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特點,即:超越以前人工智能研究主要專注于單一的用計算機模擬人類智能的情形,轉向更復雜和更多元的人工智能形態。

《規劃》的第二項和第三項重點任務主要圍繞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明確了人工智能如何與各產業領域、社會服務/治理/安全/交往深度融合,為企業的發展和各級政府的人工智能工作重心提供了全面的指導。最后,《規劃》從資源配置、保障措施和組織實施三個方面闡述如何在非技術維度保障新一代人工智能計劃能資源充足、保障充分、高效實施。

總的來說,《規劃》為學術界、產業界、社會大眾全面規劃了中國人工智能在未來10多年的整體戰略部署和藍圖,提出的重點任務充分考慮了中國人工智能的現狀,振奮人心,并且切實可行。

金山云合伙人劉濤

發展人工智能要從“上云”開始

從我的專業角度來說,我非常關注人工智能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的結合,以及這些最新科技在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我很高興地看到,《規劃》中對這些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在重大技術攻關、各領域應用的推進與落地、生態體系的建設等方面指明了戰略方向。我想,《規劃》的出臺會重塑人們對于人工智能的認知,加深對人工智能產業的理解,對于我關注和推動的事情上有著非常大的幫助作用。

比如《規劃》要求,立足國家發展全局,準確把握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態勢,找準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全面增強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全面拓展重點領域應用深度廣度,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應用智能化水平。其中的“全面增強科技創新基礎能力”,我認為就包括云計算和大數據的建設和應用能力,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基礎。

如今云服務在國內已日漸普及,企業也由此重塑了對于云服務的認知。云計算的普及為各種數據的深度應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大數據在企業經營決策方面的重要程度在不斷上升,因此,云計算和大數據為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提供了最重要的雙輪驅動力。因為,云計算是大數據生成的前提,而人工智能又是前兩者的必然結果,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彼此之間的分工會愈加明確和專業。

《規劃》中“市場主導”這幾個字也讓我印象深刻。這就是說,國家在制定人工智能戰略時,已經明確提出,人工智能行業要以市場主導的方式進行。加上《規劃》提出的加快推進產業智能化升級、大力發展智能企業、建設安全便捷的智能社會等等,我認為都充分說明,政府非常重視企業界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中的地位,給予我們多個方向的支持,給了企業界充分施展的空間。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培育出《規劃》提出的高端高效的智能經濟。

從我對目前國內云服務市場的觀察,和對云計算及人工智能的理解,我覺得,培育智能經濟,要從傳統產業“上云”開始。在國內的企業上云模式上,已經從之前的“科技類企業+公有云/私有云”的逐漸走向了“傳統行業+混合云”。上月,金山云又推出了KAP(KingsoftAIPropeller)人工智能云,我希望以“混合云+人工智能云”這種方式,探索出打造智能經濟的一條新路,即先以靈活的混合云幫助傳統行業客戶上云,然后再把人工智能輸出給傳統行業客戶。

未來,包括金山云在內的國內云計算服務商在《規劃》的指導下,通過多層次布局,將在傳統企業“上云”、“接入人工智能”、推進產業升級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在云計算基礎上茁壯成長的人工智能,將會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助力各行各業進入智能經濟時代。

速感科技陳震

人工智能初創企業要避開與巨頭正面沖突

《規劃》提及了我國人工智能的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創成果,在基礎理論、核心算法以及關鍵設備、高端芯片、重大產品與系統、基礎材料、元器件、軟件與接口等方面差距較大;科研機構和企業尚未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圈和產業鏈,缺乏系統的超前研發布局;人工智能尖端人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設施、政策法規、標準體系亟待完善。”

除此之外,隨著各項技術的不斷進步,也將要不斷面對越來越多的挑戰,包括觀念上的挑戰。現實生活中,社會大眾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期望往往很高,但人工智能技術進步不僅受限于軟件、硬件技術的制約,也受人類對自身理解與了解程度的制約,因此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將在現有制約被不斷解決、新的制約又不斷形成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螺旋式發展進步的趨勢。

但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不會一蹴而就,正如譚鐵牛院士在日前CCAI2017上,針對《規劃》,提出的觀點:“在新的熱潮下,尤其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吸取人工智能61年發展的教訓與經驗,切忌別有用心者借機圈錢圈地、一哄而上,給人工智能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提出過高的期望。人工智能不是萬能的,人工智能還有很多‘不能’,所以設定科學的、可實現的目標非常重要。”

六十多年來,人工智能一直在曲折發展中前行。《規劃》把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規劃,是人工智能中國發展史的一個里程碑。不僅將有力促進人工智能的產業化和廣泛、深度應用,也會催生出顛覆性的人工智能理論和技術。作為我國第一個面向2030年的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從戰略、安全與經濟角度看待人工智能這項高科技發展,明確肯定了人工智能作為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機器人、VR與AR等前沿交叉技術融合的引擎,也強調了AI在新消費、新產業、新金融等方面應用產生的重要經濟與社會發展價值。

科技企業巨頭在人工智能領域密集布局,資本市場在政策的引領下,帶動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在機遇與挑戰中快速發展,中國正在逐漸形成人工智能生態圈。

對于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和創業者而言,我認為,在今天國家層面的政策利好形勢下,既要尋找與巨頭的合作契合點,又要避開正面沖突。

無論是“平臺”、“生態”,還是“垂直”“落地”,每個企業都應該在某一個或某幾個細分場景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人工智能發展路徑,抓緊機會,小步快跑。相信隨著此次國家層面上針對人工智能領域《規劃》的出臺,中國高科技企業在人工智能的賽道上也將發力,加速搶占全球人工智能競爭的高點。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