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豐田快充固態電池與特斯拉抗衡 能否實現彎道超車?

時間:2017-07-2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豐田終于和電動汽車一道上頭條了,新聞稿中頻頻出現的“固態電池”到底是什么來頭?

豐田終于和電動汽車一道上頭條了,新聞稿中頻頻出現的“固態電池”到底是什么來頭?文中2022年才商業化的固態電池能不能彎道超車打敗如日中天的特斯拉?先來看看出鏡的豐田發言人是怎么說的吧。

該新聞最早日本的ChunichiShimbundaily曝出:“豐田的全新電動汽車在新的平臺上打造,配備全固態電池,可在幾分鐘內完成充電過程。預計該車型最早將于2022年在日本上市。”豐田發言人出來說,對具體的產品規劃不予評論,但“公司致力于在21世紀20年代早期將全固態電池商業化。”

文中關于固態電池的優點只有一條:充電快。除了這一點,相對于特斯拉汽車應用的三元鋰電池,固態電池更適合扛起車規級動力電池的大旗。因為其電解質為固態的特性,固態電池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高、不會在高溫下發生副反應、同時也不必設計像三元鋰電池那么復雜的熱管理系統,可以節約成本同時降低重量。

一個簡單的對比:特斯拉-松下生產的85kWh電池組質量達到了900kg,而固態電池創業公司SeeoInc相同容量的電池組重量只有323kg。

那為什么特斯拉和松下要孜孜不倦的搗鼓三元鋰電池,還吸引寧德時代、比亞迪、LG化學和三星SDI這些主流動力電池玩家紛紛加入三元鋰電池研發的陣列呢?

一句話,固態電池的發展還處于早期階段,上面的數據和特性都是實驗室的,距離商業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下面這張圖是固態電池和鋰電池等近十年來國內專利申請量對比:

豐田想靠固態電池打敗特斯拉 這事兒靠譜么?

可以看出,中國對固態電池的研究熱情遠不如對鋰電池的研究。盡管如此,中國近年來對固態電池的研究仍在不斷升溫。下面這張圖是固態電池專利數量,可以看到,中國軍團寧波大學、中科大、華為、中國電科十八所、中科院物理所占據了專利排行榜前十中的五個席位。

豐田想靠固態電池打敗特斯拉 這事兒靠譜么?

2016年12月17日,寧德時代研發經理郭永勝在“第七屆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GNEV7)”上介紹了公司固態鋰金屬電池的研發進程,他表示,寧德時代在做固態電池之前對全球做固態電池的企業做了調研,目前該項目還處于早期階段。寧德時代在研發過程中,也在關注固態電池的制造問題,固態電池整個制造工藝跟傳統的鋰離子的制造工藝不同,需要新的設備,新的工藝,所以寧德時代也同時進行工藝的研發。

豐田想靠固態電池打敗特斯拉 這事兒靠譜么?

固態電池商業化的攔路虎是成本過高,隨著資本和技術研發的投入不斷加大,成本會一路下降至可商業化的水平。三元鋰電池就是一個例子,2008年,特斯拉電動跑車Roadster搭載的電池組成本高達1200美元/kWh,到2016年,特斯拉電池組成本已經下降至190美元/kWh。

豐田想靠固態電池打敗特斯拉 這事兒靠譜么?

自2010年起,豐田一直在致力于固態電池的研發,這早已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為什么今天突然登上新聞頭條?很可能跟這個去年12月14日提交美國專利局,7月22日終于獲批的固態電池專利有關。根據豐田的說法,該公司找到了一種“特殊磷酸酯”,通過添加“特殊磷酸酯”,可以在不降低電池性能的前提下改善電池的熱穩定性。

盡管生產成本和效率“非常出色”,從豐田發言人“21世紀20年代早期商業化”的表態來看,整體的研發并未取得超預期進展,仍在按部就班的按照既定時間表推進。這也是豐田未來能否超越競爭對手的最大變數。CLSA汽車分析師ChristopherRichter表示:“實驗臺和制造廠之間有很長的路要走,2022年還很遙遠,這期間會有很多技術變革發生。”“(豐田)新電動汽車要多久才能追上競爭對手取決于電池成本下降的速度”。

除了豐田,寶馬、Tier1供應商博世和戴森(對,就是那個賣風扇的戴森)都在進行固態電池的研發。其中寶馬的將商業化節點模糊定義為“10年以內”;博世收購了固態電池創業公司SeeoInc,并承諾自2016年起每年投入4億歐元進行固態電池的研發,期望在2020年實現商業化量產;戴森以9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固態電池公司Sakti3,并承諾計劃建造一座總投資達10億美元的工廠用于固態電池的量產,并將商業化期限定在“一兩年內”。

總結一下,固態電池的應用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讓人好奇的是,除了寧德時代,不知道鋰電池全球Top5的剩下幾位玩家,是否布局了固態電池領域?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電子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