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網7月26日報道,美國智謀者網站7月4日發表丹尼爾·馬洛伊的文章《美國軍方如何能在機器人領域領先俄羅斯和中國》稱,敵對力量攻克重要的戰略島鏈,發誓要封鎖美國盟友的所有海上和空中通道。條約義務迫使美國介入,但是白宮率先有效利用網絡和空間技術,蒙蔽并干擾敵對力量,協助特種作戰部隊和兩棲海軍陸戰隊登陸,陸軍工兵緊隨其后。然后再由空軍和海軍協同作戰的傳感器和火力(載人機和無人機)對付敵人。
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羅伯特·布朗上將最近在一篇論文中描述的這種情景精煉地概括出軍隊對“多領域作戰”的未來新構想。這只是目前的一種理論,今年由五角大樓內部和外界共同提出。但是,隨著美軍轉而面臨的威脅來自中國和俄羅斯難以預測的戰場,而不再是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沙漠和城市里的叛亂者,這個理論可能很快成為軍隊的作戰方式。這些戰略論文中包含著一個令人恥辱、然而又必須承認的觀點:美軍不再總是占有優勢了。
多領域作戰(涵蓋陸地、海洋、空中、空間和網絡)理論是從空地作戰理論發展而來的。空地戰是冷戰時期協調空中和地面力量的軍事思想。多領域作戰的理念本身可追溯到古希臘人在海上和陸地同時作戰的歷史。關鍵是,它融合了各兵種——它們分別有著自己的習慣、風格和對手。日趨重要的網絡戰就是最新成分。盡管多領域作戰理論的內容已存在多年,但是這是軍隊第一次試圖將它們組合成一項戰略。
多領域作戰思想已滲透到機構內研究人員和防務合同商當中——他們看到了新技術的應用和商業機會。
接下來,就是瞄準“對等威脅”的目標了,即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國家常常與美國政治對立,都擁有尖端軍隊——它們在美國占領別處時取得了迅猛的進步。陸軍與海軍陸戰隊提出多領域作戰概念的白皮書坦承:“十五年鎮壓叛亂的作戰削弱了美軍對抗新出現的對等威脅的能力,它們形成了對付聯合部隊優勢的反制手段。”
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牽頭推動、其他兵種有望批準這項計劃,它們對戰場進行了引人注目的再定義。它們探討的是如何“創造短暫的優勢時機”,而不是“清理、占領和建設”的反叛亂思想。意思就是:美國部隊不會總是能夠占支配地位。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的研究助理勞倫·菲什說:“這與以往截然不同。保持移動的需求要求你只要暫時思考空間距離。”
價格?未知。唐納德·特朗普總統建議明年防務開支增加540億美元,盡管國會鷹派想增加更多。白宮要求全軍各兵種用于科技的預算增加5%,至132億美元。美軍太平洋司令部今年要求國會在預算建議基礎上再追加4900萬美元,用于多領域作戰演習。
盡管尚未實施,但是多領域作戰理論已滲透到機構內部研究人員以及看到了新技術的應用與商業機會的防務合同商當中。陸軍研究實驗所負責“機器人強化士兵保護”研究項目的肖恩·沃爾什說:多領域作戰理論對速度的要求非常有助于他本人提出的關于利用機器人保護戰場軍人的建議。沃爾什說,初期虛擬軍事演習已經表明軍用機器人(充當人類的“隊友”而不是替代人類)可以將“軍人生還率”提高36%。
實驗所還正在為軍人研制“第三只手臂”的外骨骼。研究員扎卡里·溫高稱之為重新思考人類自發明石制弓箭以來如何發射小型武器這個問題。未來的新版機器人手臂可以幫助軍人在隱蔽狀態下精確地從頭部上方或犄角旮旯發射武器。它可以通過重新分布重量減輕軍人的負荷,有朝一日還能幫助軍人更加便捷地在行進中瞄準和發射武器。這對于速度制勝的多領域作戰是至關重要的創新。
類似地,人工智能對于未來掌控較為難以預測的戰場局勢將非常重要。人工智能可以了解敵人的傾向并預測各個方面的下一步局勢發展,從而為人工控制提供更快的選擇方案。防務領域的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負責指揮、控制和作戰管理的副總裁羅布·史密斯說:“今天已經在大量使用了。”他還趕緊補充說:“我不想具體說哪些領域以及何種方式。”
美國的戰爭自動化程度越高,網絡入侵可能造成的破壞就越嚴重。因此,研制新武器的人們正在加緊努力,以消除那些擔憂。沃爾什說:“雖然我們不能討論具體細節,但是任何戰地電子系統的薄弱環節都是陸軍(研究與發展)關注的領域。這包括采取新措施,確保機器人和無人操作系統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能夠恰當操作并兼具可靠性。”
探討多領域作戰理論是為了解決2025年前后出現的未來威脅。但是,美國情報機構認為俄羅斯實施了網絡攻擊以干擾2016年大選突出了這個理論的緊迫性。隨著太平洋司令部率先實踐相關理論概念,發言人克里斯托弗·加弗說,太平洋司令部計劃在明年的演習中實施從陸地到海洋目標的“遠程精確射擊”。(編譯/鄭國儀)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