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智力超群,但受制于“肉身”的生理極限,有些地方去不了。在溫度過高過低或者有毒有害的環境下,機器人就是很好的選擇。而且,機器人不需要工資,不需要吃飯,不需要動員,也不會有心理疾病……好處簡直太多了。
有文章曾報道,或許有那么一天,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的不再是血肉之軀的“人”,而是“鋼鐵戰士”。軍人只需要坐在屏幕面前觀察和指揮,就像打電子游戲一樣。
全球著名信息服務商IDC(國際數據公司)最新發布的報告指出,2017年全球機器人相關(包括無人機、機器人相關軟硬件/服務)支出金額預估將達972億美元、較2016年成長17.9%。IDC預期未來五年機器人支出將加速成長、2021年達到2307億美元,復合年增率預估為22.8%。
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也讓未來戰場上出現“機器人士兵”的可能性正不斷增大。英國《每日郵報》6月15日報道說,五角大樓已經發出一項標價1100萬美元的合同,以組建具有人類和機器人協同作戰能力的“聯合兵種班”,新系統可望在2019年年中之前完成。
專家預言,機器人將是戰爭的未來——而它的到來也許會比許多人預料的更快。“今日俄羅斯”電視臺報道說,前英國情報官員約翰·巴塞特去年曾表示:“有智慧的機器人武器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到2030年它們將會無所不在。到2025年前后的某個時候,美國陸軍實際上擁有的戰斗機器人的數目將多于人類士兵的人數。”
在美軍的各個部門,人機關系愈發緊密,士兵們已與機器伙伴建立起了嶄新的關系。
機器人家族中最拉風的,要數代號為“劍”的美軍戰斗機器人。它個頭不足1米,卻披掛“豪華”,裝備有四臺光學偵察瞄準設備、M-249機槍、M-16系列突擊步槍和M202-A16毫米火箭彈發射器等。它每分鐘可射出1000發子彈,而且命中率極高,幾乎達到100%。
其他國家軍隊和各種武裝組織也在開發自己的戰斗機器人。2015年,俄羅斯在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時,六臺多用途戰斗機器人、四臺火力支援戰斗機器人和三架無人機同“仙女座-D”自動化指揮系統建立無人作戰集群,先于有人作戰力量行動,實施偵察與打擊。
敘政府軍隨后跟進實施清剿,整個戰斗持續了20分鐘,一舉消滅敵方70名武裝分子,而敘政府軍僅有四人受傷。
不過,被美軍部署到伊拉克的戰斗機器人“劍”還未開一槍就很快從戰場被撤回——因為它們做了可怕的事情:將槍口指向它們的人類指揮官。
機器人“叛亂”警示人們,關于機器人作戰的研究項目并非想象中那么順利。同時,公眾對“殺手機器人”的恐慌日益顯露。早在2012年,就有多個非政府組織啟動了他們稱之為“禁止殺手機器人”的運動,聯合國也就這個問題舉行了一系列國際會議。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國防部的一項規定要求,用全自動武器奪取他人性命的決定必須由一名人類指揮員下達。這項規定將于今年晚些時候過期。
對此,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保羅·塞爾瓦7月18日在美國國會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一場會議上呼吁,美軍“應遵守戰爭的道德準則,以免我們向人類放出一系列我們不知道如何控制的機器人”。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美國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等科學界知名人士及專家都曾多次呼吁全球禁止使用“攻擊性自動武器”,即不少人口中的“自主式殺人機器人”。他們還警告,如果任由此類科技發展,可能引發全球“殺人機器人”軍備競賽。
“我認為,由機器人作出是否奪取他人性命的決定并不合理,”塞爾瓦說。他預測,未來美國國會可能會就是否仍由人類作出類似決定展開激烈爭論,他本人則是國防部這一嚴格規定的支持者。
不過,塞爾瓦的說法遭到密歇根州民主黨聯邦參議員加里·彼得斯當場反駁。彼得斯稱,如果美國在這方面考慮太多,可能會錯失與對手在“機器人士兵”軍事領域競爭的先機。
在軍事大國都在致力于研制戰斗機器人的背景下,《解放軍報》的評論文章與彼得斯不謀而合。文章說,一些工人因為擔心下崗而排斥機器人,但大概沒有一個軍人會不歡迎機器人代替自己去打仗。據統計,目前全球超過60個國家的軍隊已裝備了軍用機器人,種類超過150種。
評論說,在研制機器人戰士的道路上,如果裹足不前,將來就有可能用血肉之軀對陣鋼鐵之敵。當年有波蘭騎兵躍馬揮刀砍向德軍坦克的傳聞,可是沒有人會贊頌他們的英勇,而只會嘲笑他們。文章說,沒有機器人,人將變為機器;有了機器人,人仍然是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