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界的積極響應使得AI成為當前科技界、企業界以及創投界最火的關鍵詞之一。然而,AI前景雖被看好,但產業化進程卻并不像創業者想象的那么容易。
“今天,全中國有六個城市都在舉辦AI人工智能的活動,可見人工智能已經‘火’到有點夸張,院士和專家都不夠用了?!痹诮照匍_的“2017中國AI+產業應用創新峰會”上,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陳建文幽默地講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要加快人工智能(AI)等技術的研發和轉化,隨著政策利好的逐漸釋放,國內人工智能企業的數量出現“井噴式”增長,AI的應用范圍囊括至醫療、金融、交通、教育等多個領域。
產業界的積極響應使得AI成為當前科技界、企業界以及創投界最火的關鍵詞之一。然而,AI前景雖被看好,產業化進程卻并不像創業者想象的那么容易。
人工智能“過火”
陳建文的表述并非空穴來風。據報道,2016年,包括百度和谷歌在內的科技巨頭在AI上的花費高達200億~300億美元,這些投資在2017年的溢出效應明顯。百度搜索數據顯示,2016年AI關鍵詞的媒體關注度比2015年增長632%,2017年上半年又增長了45%。一項數據預測,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1190億元,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突破380億元。
“人工智能之所以火起來有幾個主要的外部原因。”微軟加速器北京的駐企CEO羅斌表示,“一是由于云計算、大數據的普及以及這一領域的一些基礎科學研究取得突破;二是人工智能本身已經進入人們的日常工作,明顯地取代了很多當前人類進行的工作。”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盧志武表達了相同的看法,他表示,人工智能“火”起來本質的原因就是計算機計算能力的大幅提高。
然而,不少專家和企業人士也對這個備受追捧的“科技網紅”持保留態度。京東方科技集團Imaker平臺CEO陳浩就認為,目前AI的“火”可能只是著眼于產品和技術角度,真正的市場需求并沒有完全發掘出來。
陳建文更是直言,他所知道的國內幾乎所有的AI公司,沒有一家真正具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外邊的人看著很熱鬧,里邊的人很糾結。因為落地很困難,很多公司是拿著人工智能的噱頭在做產業升級。”
“2016年什么最火?直播最火,VR最火?!标惤ㄎ谋硎荆牵堋盎稹钡腣R和直播接下來的發展如何?陳建文認為,“其實是一地雞毛”。
真正切入行業
“實際上,很多人把人工智能講得太玄乎?!标惤ㄎ谋硎?,之所以會有AI商業化,就是因為互聯網、物聯網使得“連接”已經不再是問題,而“連接”進來的數據需要做分析。陳建文認為,互聯網有三大屬性:在線、交互、智能,“人工智能無非就是這些內容,如環境、智能代理、AI、VR、3D以及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p>
目前,除了基礎的機器學習技術,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和語音識別五大相關技術因為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的潛力巨大,其產業化前景被市場看好。AI在醫療、安防、支付、車聯網、智能家居、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的應用也成為一個個的創業風口。
陳建文不否認AI的發展趨勢,但是,他認為,目前人工智能涉及的所有行業中,99%的創業項目為非關鍵性應用,致力于純粹的技術創新的“全部是大公司的跑道”。
“以人臉識別為例,阿里巴巴集團等大公司的人臉識別技術是免費提供的,因此,對于很多小型人工智能公司來說,人臉識別技術的研發變得沒有意義,基于API的商業模式沒有擴展,算法壁壘越來越低,極容易被產業上下游擠壓?!标惤ㄎ恼f。
朗瑪峰創投合伙人呂釗建也表示,“從投資機構的角度來講,大方向一定是看好的,但是產業化進程可能不像很多創業者想象的那么容易,基于用戶需求的人工智能應該會率先得到機構和產業的認可。”
如何使得AI技術更好地實現商業化?陳建文認為,目前,國內AI商業化形成的市場規模中,針對消費者的市場(ToC)還不夠成熟,但是企業級服務(ToB)的市場空間很大。
圖森未來創始人兼CEO陳默解釋道,ToC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個體消費者的需求定義不明確,其次,個體消費者的支付能力遠弱于ToB。
“以無人駕駛系統為例,一套無人駕駛系統對個人消費者而言,一年內的使用率不足15%,使用率過低?!标惸硎?,“但是,作為ToB的運營車輛,它一天的使用時間超過20個小時,使用率非常高,所以,企業對于一套自動駕駛系統更有支付意愿。”
陳建文認為,人工智能產業需要加速,企業未來發展的脈絡在于真正切入行業,做行業解決方案,用智能解決方案深入各個行業是未來智能生態架構的必然要求。
做好人機交互
人工智能的實質是在深度神經網絡上構建的一個符號處理系統。公子小白智能機器人創始人嚴漢明認為,“人類從原始打結開始,到象形文字,直至發展到今天,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復雜的交流語言處理系統,除了可以正常表達以外,還可以通過文字的處理和組合實現聯想和推理。”
人機交互正是人類交流語言處理系統的延伸,人機交互的升級建構著未來人工智能應用的場景,做好人機交互是AI商業化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淺雪所言:“每一次變革都是人機交互方式的變革?!?/p>
華捷艾米軟件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沈瑄介紹了人機交互的演化進程,“50年代,我們通過鍵盤產生人與人、人與機器的交互;有了windows后,我們通過鼠標來實現人與機器的交互;到2000年左右的時候,蘋果的iPhone問世,人與機器通過觸摸(touch)發生交互?,F在以及下一代的人與機器將通過視覺加語音實現交互?!?/p>
人機與自然語言的交互包括了語音、人臉圖像、手勢、虹膜、體感以及人的肢體動作。嚴漢明表示,通過人工智能深度神經網絡能夠把一些感知交互做到非常深入,進而通過知識圖譜可以把人們的認知結合起來,但是,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技術還處于高感知、低認知的狀態。
“在弱人工智能時代,機器通過技術和用戶畫像的結合,包括人工智能的記憶推理和參數變化等,來進行與人的交互及其與場景的結合,通過動作和情感的合成來輸出顯示。例如,通過與智能家居和智慧社區結合,機器可以直接跟物業及周邊的生活服務配套進行交流,通過自然語言的交互,可以完成機器的直接下單與信息的查詢傳遞等。”嚴漢明說。
此外,沈瑄認為,“端+云”也是人工智能未來需要著力發展的方向?!艾F在的移動化設備人人都有,全球有20億部甚至更多的手機終端,通過這種簡單的終端上傳數據—云端下載數據的模式肯定是遠遠不夠的?!?/p>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