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中車加入自動駕駛風潮 首發智能電動客車

時間:2017-07-1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中車電動此次推出的智能駕駛車型選用了12米長、可容納80人的純電動客車,屬于國內智能駕駛技術在此類車型上的首次應用。

中國中車(601766,SH)也加入了自動駕駛車輛風潮,這次推出的是可載80人、最高時速達40公里/小時的12米智能電動駕駛客車。

7月18日,由中國中車旗下湖南中車時代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車電動”)自主研發的12米智能駕駛客車,在湖南株洲公開路試。試驗中,司機全程雙手不用接觸方向盤,客車自動完成了牽引、轉向、變道、超車、停車等動作,最高時速達到40公里。

中車電動電驅動系統事業部市場管理部部長劉毅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此次智能駕駛客車其實就是實現了無人駕駛,而且比無人駕駛的含義更深一層,還包括大數據的數據分析、數據交互,以及整體運營模式的優化,相當于無人駕駛技術和大數據功能的結合,從而構建未來的城市交通體系。

據中車方面介紹,該款車為全球首款12米智能駕駛客車,后續將投入市場,主要用于公交線和旅游景點。

12米大巴首試智能駕駛

據中車電動方面介紹,一般而言,車越長,智能駕駛的難度就越大。中車電動此次推出的智能駕駛車型選用了12米長、可容納80人的純電動客車,屬于國內智能駕駛技術在此類車型上的首次應用。

在路試中,該款車靠邊啟動后,自動打開了轉向燈,而后加速直線前行。在這個過程中,駕駛屏幕由原來的儀表盤變為數字顯示屏,顯示行駛速度、電量和前方路障等數據。在行駛過程中,方向盤自動左右轉動,不斷微調行駛方向。當前方遇到移動車輛時,該車輛會自動換道超車,并自動回道。當遇到障礙物或人時,該車輛會自動減速停車。

值得注意的是,司機全程不需要用手操作,油門也不需要踩,完全是自動駕駛。實際測試結果顯示,車輛在展示全程行駛了5公里,直線行駛時的行駛速度為40公里/小時,轉彎行駛時的行駛速度為15公里/小時。

據中車電動方面介紹,這款產品此前已在封閉環境中進行了歷時2個月的測試,不同路段、不同距離的測試數據都有搜集。“今天開放路段的測試環境更加復雜,天氣、路面、周邊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著客車的智能駕駛。這次客車在公開路段的‘路考’成功,表明車身上的智能駕駛技術可靠度較高。”中車電動總經理助理唐廣笛表示。

前期采集數據總量達50T

中車電動信息技術部高級主管謝勇波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此次能夠推出智能駕駛客車,是基于全國8000多臺客車的數據采集,這些數據會實時回傳到公司的云平臺,平臺對樣本進行導入分析后,隨時隨地修正模型。

據悉,一臺車一天可以采集150M到200M的數據量,目前平臺上的數據總量達50T,現在每天仍在不停更新中。

謝勇波介紹,這些數據包括司機的行為數據、核心零部件數據、加工數據和分析數據,比如車輛踏板的使用頻次、方向、是否開了空調、電壓、電流、溫度、加速度、車輛報警信息等,這些都是衡量車輛是否健康的基礎數據。

這些數據構成了許多應用場景,中車電動會通過建模分析車輛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應該采取何種措施。若在實際運行中,遇到了未出現的應用場景,則車輛會采取安全避撞措施,使車輛靠邊停下,等危險接觸后再開啟,避免撞擊。

如何實現智能駕駛

謝勇波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除了部分數據來源于云平臺,車上還搭載了路徑規劃服務系統和視覺成像系統。前者可以輔助車輛沿著路徑抵達目的地,雷達輔助車輛變道、超車;后者可識別白線,判斷車輛是否壓線,一旦壓線就會自動修正車輛軌跡,使之駕駛回到正確路徑上。

對于車輛行駛時的精確度,唐廣笛介紹,車輛周身共有8個傳感器,包含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高精度組合慣導等,主要用途是識別周邊車輛、行人等障礙物。

據悉,雷達可探測到前方200米范圍內的障礙物。前置的單目攝像頭,可識別前方行人、紅綠燈和車輛種類等。同時,在雷達上還使用了高精度組合慣導定位系統,實現了厘米級別的高精度定位,讓車輛對周邊環境的識別更為精確。

因此,當在行駛中,各類信息全部匯總到車輛控制大腦時,車輛的電驅動系統會響應由‘大腦’主控制器發出的指令。前方的障礙物不一樣,客車做出的判斷也不一樣,或選擇超車或停車。同時,一旦遇到緊急情況,智能駕駛客車也會依情況緊急程度,采取不同的減速度進行制動。

此外,該車輛在夜間也可實現智能駕駛。據唐廣迪介紹,該車采用夜視攝像頭與毫米波雷達的“超融合”,可在夜晚實現對復雜路面的清晰感知,從而保證夜間智能駕駛功能。

搭載技術為第五代T“動力”:能讓車輛爬上40度陡坡

12米智能駕駛客車搭載的是由中車電動自主研發的第五代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平臺。該平臺名叫T“動力”(英文名T-Power),其最大亮點是控制總成的體積和重量為同類產品的一半,耐極熱、極寒與深水環境,可幫助車輛爬上40度的陡坡。

劉毅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控制總成相當于汽車的大腦和心臟,而現在只需要一個小盒子就能完全實現。

據悉,該款控制總成體積、寬度、重量均創新低:重量不到35公斤,體積為0.05立方米,寬度為A2打印紙大小,在重量和體積方面較同類產品和中車上一代產品下降了一半。

同時,對比目前行業內通行的分立式系統(重量大于100公斤),該款控制總成只需推進車輛側倉,不占用任何乘客空間。

中車電動方面表示,該款控制總成為目前國內體積最小、集成度最高、最可靠的控制總成,代表中國的領先技術。其身上不僅裝有代表國內自主化水平最高的“高鐵芯”IGBT,且其高集成化特點可以未來可以實現未來車輛的標準化,“雖然里面東西不同,但所有接口都是相同的。以后師傅換產品的時候,一套標準下來,更容易更換,從而實現作業的標準化和維修上的便利。”

澎湃新聞記者從中車電動處了解到,該款控制總成經實驗測試驗證,可在65度高溫環境下持續運行96小時,在-40度低溫環境下連續工作48小時,在溫/濕度交替變化下帶載運行144小時,還可以在水深2米處靜靜呆上兩天。

中車未來可能涉足小汽車領域

問及為何要打造第五代T“動力”,中車電動方面表示,因為適用性廣,“純電動、混合動力、燃料電池車都可以用,這也是打造中車的未來。”

據悉,現在中國中車的最新產品都搭載了第五代T“動力”,不僅在發布現場就有一輛新能源客車即將發往白俄羅斯,未來來自歐盟的訂單都會陸續裝載第五代T“動力”,未來,第五代T“動力”也將成為中車整車的標配。

據中車電動方面透露,未來中國的公交客車智能駕駛將會得到普遍應用。中車電動這款智能駕駛客車后續也將會投入市場。

劉毅則透露,目前中國新能源車的發展明顯快過國際上任何一個國家。同時,技術的更迭和發展持續在進行,產業鏈也在有序發展,“可以說,中國的新能源商用車發展進程就能代表國際,因為中國新能源商用車銷量大大領先于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

他還表示,目前在乘用車方面,中國中車主要偏向于電機驅動系統研發。未來可能涉足小汽車領域。中國中車的現有產品在市場上的銷量以10萬臺套計,即一個訂單至少10萬套,而現在這款T“動力”已經成為了乘用車市場上的關鍵零部件。

劉毅預測,未來的智能駕駛軟件,會像手機推送一樣,可以將最佳駕駛方式、更高效的車體運行方式以及整個交通運行預案,通過軟件直接推送到車里,“這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