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速度十分迅猛。但行業與市場一片火熱的背后,國內的機器人產業同時浮現出大大小小的隱憂。而要推進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健康發展,除了這些問題的解決之外,抓住發展風口也十分重要。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在2017年科技變革浪潮中被貼上了熱點標簽,各國在關注中也紛紛擺出了技術角逐的局面。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和“中國制造2025”的要求,機器人替代人工成為大勢所趨,因此市場化發展下逐步凸顯的各種問題便更加不容忽視。
近兩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速度十分迅猛。在整體形勢利好的情況下,近期部分新三板掛牌工業機器人企業、上市公司亮出的上半年業績令人歡喜。
新三板工業機器人企業伯朗特發布的一季報顯示,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520萬元,同比增長142%;凈利潤近800萬元,同比增長300%。剛轉板不久的工業機器人企業拓斯達2017年半年度業績預告則顯示,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達到5300萬-6100萬元,同比增長77%-104%。
如果說這只是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高速增長的一個“切片”,那么來自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數據,則對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未來進行了更全面、樂觀的估計。
按照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今年2月發布的報告,2010年到2016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增長了5倍多。2013年以后,中國占全球市場的份額也從1/5提升到去年的接近1/3。IFR報告還預測,盡管整個亞洲市場工業機器人都將迎來爆發式增長,但到2019年,全球機器人銷量的40%將在中國。
盡管我國工業機器人的使用量在全球范圍已連續5年排名第一,但行業與市場一片火熱的背后,國內的機器人產業同時浮現出大大小小的隱憂。
其中,本土品牌機器人市場占有率低下,可以說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數據顯示,在這龐大的機器人消費市場下,中國本土品牌機器人僅占其中4%。此外,盲目發展、過度發展、低端發展、無序發展,也是機器人產業必須預防的重要的問題。
而要推進中國機器人產業繼續前行,除了這些問題的解決之外,抓住發展風口也十分重要。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物流的應用趨向普及化發展,市場對技術革新的頻率也越來越快,諸如亞馬遜、阿里、京東,都在全面轉向倉儲物流智能化,以提升現有的物流水平。
縱觀國內市場,能夠實現倉儲物流機器人商用化的企業并不多,快倉和Geek+的產品對標的則是亞馬遜的kiva機器人。除此之外,國內的類似產品還有“歐鎧小精靈”倉儲機器人、沈陽新松機器人、水巖科技的KID系統機器人、杭州的阡陌機器人等。
由此不難看出,未來智能制造必成企業標配,眾多倉儲物流優質科技產品也將成為不可缺少的工業設備。因此,最大程度上整合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各項資源,不僅能促成倉儲物流科技成果的共享,還能加快中國機器人產業的進步,同時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進程。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