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高速發展的環境下,四個輪子加一個車身的汽車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越來越多的自動駕駛技術已經開始滲透汽車市場。
在前些年,大家可能覺得自動駕駛(準確來說應該是智能駕駛)離我們很遙遠,甚至不可能實現。大部分人們認為人為駕駛汽車都不一定能開得好,更別說是汽車自動駕駛動。但技術的發展與革新已經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未來,智能駕駛很有可能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城市的格局。
智能駕駛嶄露頭角
早在2007年,智能駕駛的技術已開始應用在民用汽車上。準確來說,當時的技術還稱不上是智能駕駛,充其量只能稱之為駕駛輔助系統。其原理是通過車輛上的傳感器、攝像頭等元件對道路進行"實時監控",系統檢測即將發生緊急情況時,傳感器會發出信號傳遞到車廂內提醒駕駛員進行相應的操控。
如今比較常見的車道偏離預警系統、盲區檢測、變道輔助系統可以說就是早期的智能駕駛駕駛技術衍生而來。
在智能駕駛(嚴格來說應該是半自動駕駛技術)的領域里,特斯拉與谷歌(沒有量產汽車)這兩家公司算是走在行業前端的。早在2012年時,特斯拉就發布了一款名為ModelS的豪華電動轎車,新車搭載多項智能駕駛駕駛技術,能夠根據道路環境進行自主超車、并線、轉向、制動等操作。其自動化程度非常高,技術水平已經接近無人駕駛,但未能達到完全自動駕駛水平。
特斯拉在2014年進入中國市場后,盡管銷量并沒有非常突出,但其知名度和科技含量都被廣泛得知。隨后的幾年間,特斯拉在中國、美國都曾經因自動駕駛系統判斷錯誤而發生重大車禍。盡管事故給了特斯拉的當頭一棒的打擊,但深化智能駕駛技術的步伐卻沒有因此而停止。
城市的困惑與車企的瓶頸
據相關數據統計,城市中心道路上,汽車有35%的行駛里程是在尋找停車位;大部分私家車在一天的時間里有80%以上的時間都是停著的,并且至少需要2個停車位以上,家里一個,公司一個;在中國的大城市中,大約有15%的土地是用于建設停車場。當前的房價如此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拜汽車所賜;商業中心的上班族,大多數是住在郊區,上下班通勤往往占據一天時間的25%(除去睡眠時間)。
如果將城市停車場面積利用起來了,土地面積就多了。縮小上下班通勤的時間,時間利用率就更高了。那么房價是不是有可能降下來?節省的時間是不是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從理論上來講確實是如此。因為智能駕駛的汽車(共享模式)是一直在路上按規矩行駛,城市道路可以不用那么寬敞,停車場也可以減少。土地利用率變大,郊區的人們可以適當的往市區遷移,這樣一來就房價下降,時間效率提升就很明顯了。當然,這是一個很理想的模型。
前些天,百度CEO坐上"無人駕駛"車輛在北京五環上行駛事件就鬧得沸沸揚揚,盡管百度公司目前技術尚未達到自動駕駛水平,充其量只不過是在小測試階段。但也側面反映出各大科技公司對智能駕駛技術的"癡迷"與渴望(擁有)。
假設智能駕駛時代來到,城市道路上所有車輛信息都是互聯共享,前車緊急剎車并且發出信號給后車,后車同時做出剎車命令;在智能駕駛的環境下,每一輛車都遵守交通規則,按照交通規則行駛。那時候,交通事故率必然會有所下降。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